3216 期 / 第3版:科教兴川
向幼儿园游戏要质量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在蓉召开

“当前,中国学前教育正进入由普及普惠向优质内涵发展的目标转型期,而游戏,正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与生长点。”日前,以“儿童·游戏·质量:开启学前教育新征程”为主题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届圆桌会议在成都召开。

此次圆桌会议主要从幼儿为什么需要游戏、幼儿园如何开展好游戏,以及游戏中教师该充当什么角色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幼儿为什么需要游戏

游戏提供了促进适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可能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与儿童发展专家陈学锋提出,游戏使儿童对事物产生兴趣,感觉到快乐以后,会建立和巩固更多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保持大脑的运动模式、保持记忆。儿童在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时会产生快乐情绪,由此大脑会分泌激素,让儿童能持续进行练习,不断地校正,直至掌握新的技能。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同时,游戏性时刻的体验有助于发展儿童在压力应对、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恢复力,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和地方的依恋,也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习和创造的开放性。

陈学锋还提出,有成人指导的游戏作为一个有用的蓝图,可以以适合的方法帮助儿童获得在现代世界中重要的技能,同时尊重以儿童为中心的探索。当代的学习,尤其在幼儿期间,要减少成人对学习目标的控制,因为成人的目标往往会限制儿童学习的方向。

幼儿园如何开展好游戏

游戏环境要从结构质量走向过程质量。“从结构质量走向过程质量的游戏环境具有超越当下、超越单调和标准的神奇特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莉敏认为,游戏环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质层面的游戏空间、游戏材料和设施设备;第二层是互动层面的环境,即儿童以及成人与这些物质层面元素的互动过程。

第一层面的物质环境,需要考虑适宜性的问题;第二层面的互动过程,需要考虑互动的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说,促进儿童发展的游戏环境由物质层面设置的适宜性和互动层面的有效性共同决定。因此,游戏环境建设在具备基本质量后,要着力发挥过程质量环境要素的互动功能,即通过游戏环境培育、支持、鼓励和整合各种游戏形式,推动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游戏中教师充当何种角色

游戏中教师要放开手。“我们重视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却还未真正做到放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主导的“世界”,但在实现放手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敢放手,也不知该如何放手。

她提出,只有在教师放手的游戏中,幼儿才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不用揣测教师的意图,没有对不对、可不可以的担心和紧张,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幼儿有着最自然和最真实的表现。因此游戏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儿童发展的教科书,意味着儿童的发展看得见,也意味着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可能性。因此,当教师能够真正看懂幼儿的自主游戏,读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时,再有针对性地生成教学就不难了。

“游戏感”破解教师知行分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刘昊发现,教师在学习各种游戏理论、获得了各式专业支持后,在游戏的幼儿面前仍会觉得手足无措。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从认识上了解有关游戏的理论之外,还需要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体验和感受游戏。

因此,管理者和培训者要呵护、激发教师的游戏感,不要让游戏变成令人畏惧的难题,也不要让教师想到游戏就充满压力。同时,教师们也不要忘了玩耍的快乐,要从感性的角度去体验游戏。(赵彩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