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6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非遗传承
龚倩:永葆匠心制“龚扇”


龚倩展示龚扇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在自贡市,一户龚氏人家可以把坚硬的慈竹变成一把扇子,名曰“龚扇”,扇面薄如蝉翼、亮似绫绸。这把扇子可不简单,它曾被慈禧太后视如珍宝,赐名“宫扇”;也曾被郭沫若先生误以为是素丝织锦,赞其“巧夺天工,世之少有”。

如今,拥有100余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龚扇制扇技艺,在第五代传承人龚倩手里,经过创新和演变,已变成耳饰、胸针、手提包、冰箱贴等多元化文创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把小小的龚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龚倩为我们娓娓道来。

龚扇文创产品

龚倩的龚扇作品

制作龚扇

奋进 努力终有回报

140余年前,龚倩的祖辈龚爵五编织出了第一把龚扇,从此龚扇制扇技艺代代相传。龚倩从小对龚扇耳濡目染,五六岁就开始接触这门技艺。

“龚家人就必须爱、必须学这门技艺。”这是龚家的祖训。选竹子是制作龚扇的第一道工序,制作龚扇需要没有疤痕和虫蛀的一年生慈竹,竹节必须达到60厘米以上,一根竹只留取中间几节。11月份是采慈竹的最佳时机,龚倩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进山选竹,她回忆:“从早上六七点进山,一直到晚上六七点才能把竹子选好,有时带点干粮,有时挖地瓜来充饥,渴了就喝山泉水。”

“为了祖业,龚倩是下了苦功夫的。”龚倩妈妈说,“龚倩15岁就独自进山砍竹,为了保持竹子新鲜,砍回来的竹子都要浸在水里。四川的冬天很冷,龚倩一大早起来,从水里取出竹子,练习劈竹子,手上经常生冻疮。”妈妈看了非常心疼。

选竹只是第一步,完成一把龚扇需要经过选材、划篾条、刮竹丝、编扇面、绷扇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考验着制作者的细心和耐心。

刮竹丝前,要用一天左右时间磨刀,看似简单的一步,龚倩却觉得是最难的。刀刃不达标,就刮不出所需的竹丝,这一步是基础,也是关键。反复练习,龚倩不仅心生疲倦,还总受皮肉之苦,经常把手指磨破。但龚倩明白忍过了磨难,以后才可以游刃有余。

显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要求的工具刮出的竹丝也不会差,竹丝要达到0.010.015毫米的厚度,细到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竹丝越细,同样规格的扇面所需竹丝越多,图案就越清晰、逼真,一个扇面大概需要数千根竹丝编织。

编扇面有人字编、点字编两种编法,利用不同编法和竹子表皮颜色呈现出不同图案效果,完成一个扇面要两个月。龚倩说:“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喘一口粗气都可能让上千条细丝乱作一团,若是一个地方编错,就要从已经完成的进度里撤下其中一根,再将新的竹丝重新编进去,每一步都要经过多次练习。”

“一天晚上,龚倩在练习编扇子,遇到一个不会编的地方,不顾天色已晚,她执意要去爷爷家请教。编起扇子来很有她爸爸那股拼劲儿。”龚倩妈妈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看着山水人物、飞禽走兽、书法花卉活灵活现于扇面,龚倩成就感满满。

担当 将祖业发扬光大

经过十余年的磨练,龚倩17岁时可以独立编织一把龚扇,并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把龚扇作品《芭蕉侍女》。“当年在很多人的指导下历时一个月完成的作品,现在看来略显稚嫩,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在一次次实践中,龚倩的技艺不断提升。她创作的《红线盗盒》《前出师表》等作品受到很多手工艺品收藏者的喜爱。

然而,龚倩发现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仍鲜有人耳闻,就连自贡市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龚扇,她深知宣传并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的责任之大。

龚扇制扇技艺最初是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从龚倩父亲那一代开始,龚扇制扇技艺既传女又传外。2000年,龚倩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招收了50余名学徒工。但传承路上,遇到了各种困难,50余名学员最终只留下了6人。龚倩解释:“一个零基础的新手,至少要历经一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手编织,很多人还没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放弃了。”

工厂刚刚起步,学员技艺不够成熟,市场没有打开,龚倩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她一边手把手教学,一边制作龚扇,还得跑市场。她常常问自己:“我走这条路正确吗?”但一想到自己身为龚氏后人,有责任和义务将龚扇制扇技艺承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于是,在母亲的开导和帮助下,她继续挑起传承龚扇制扇技艺的担子。也在她举步维艰之时,得到了自贡市委、市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让她一步一步渡过难关,开始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现在,工厂里一把龚扇定价上千元,主要作为收藏品销售。为了拓宽市场,龚倩开始创新竹编制品,产品多元化后不仅销售额提升了,还把龚扇广泛地宣传了出去。“近日,我推出了两款龚扇耳环,我把它们分享到朋友圈中,立即就有北京的顾客下单了六套。”龚倩说,在机械化生产普及的今天,纯手工技艺弥足珍贵,自己正在积极开发与文创、旅游相关的龚扇新产品。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为了让龚扇制扇技艺广泛传播,龚倩和徒弟们走出去,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把这门传统手艺带到中小学校的课堂,根据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龚倩每周都会去学校授课。“学生非常喜欢龚扇制扇技艺,编织竹具成了很多学生的业余爱好,他们课余时间还经常去我的体验基地实践。”看到学生对传统手艺的热爱,龚倩特别高兴。

“做手艺,就不要想着大富大贵,你一定要把龚扇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祖业。”龚倩时常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二十多年的坚守,无论经历了多少困难,她都不会放弃。她说:“祖辈传下来的祖业,在我手里不能失传。我要让更多人了解龚扇、喜欢龚扇,让它走进更多人身边。”(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