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冷暖交替频繁。在饲养管理不当、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卫生消毒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猪场极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特别是细菌性疾病多发。因此,养猪场在全力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的同时,还应加强春季多发病和常发疫病的防控。
加强疫病的监测诊断。猪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流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多种疫病易在春季发生和流行。养猪场应加强对猪群的临床巡查和健康状况监测,及时发现发病猪只,快速排除疫情隐患。采集病死猪临床样本,进行实验室诊断检测,一旦发现疫情,应尽快按程序报告,并尽早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用好疫苗接种措施。对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可采取疫苗接种预防。养猪场要根据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科学适用的疫苗接种程序,选择合格、质量可靠的疫苗制品,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与用量进行接种。疫苗接种应一猪一针,防止人为传播疫病。疫苗接种后要进行免疫抗体监测,确保达到群体免疫效果。养猪场要严格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要求,运输和储存疫苗,保证养猪场免疫切实有效。
强化卫生消毒举措。消毒可以降低、消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春季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养猪场应建立定期消毒制度,定期更换和添加大门出入口消毒池中的消毒液,每周对养猪场周围道路消毒2~3次,每天对养猪场内道路及其环境消毒1次。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对产房、保育舍和生长育肥舍进行2~3次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养猪场应按照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来合理搭配饲料,定时定量。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饮用水清洁。在疫苗接种和投药时避免惊吓猪只、减少应激。及时清除猪舍内的粪便和尿液。科学调整猪群饲养密度,加强猪舍通风换气,保证猪舍内空气清新,同时注意防寒保暖。
进行药物预防和保健。气温骤变、更换饲料等应激因素会导致猪只免疫力下降。猪群容易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副伤寒等细菌性疾病。防控这些疾病的重点是做好猪群的药物预防和保健工作,在生猪生产的不同阶段选择性地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