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1 期 / 第1版:要闻
华蓥市:绘就乡村振兴大美画卷

初秋时节,笔者走进广安华蓥市华龙街道柏木山,目之所及,满山的油樟树郁郁葱葱,风景如画。而几年前,这里却是一座座荒山。

“我记得当时进场的时候,山上全是石头、杂灌丛,石漠化很严重。”柏木山油樟基地负责人杨易民回忆道。几年来,柏木山村对石漠化荒坡荒梁进行开发和绿化,成片种植了1万余亩油樟,形成了油樟育苗、栽培、樟油提炼为一体的油樟产业链。新建成的油樟现代林业产业园,参股人员达到300余户950余人,每年每户获得流转租金2100余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00 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

除了发展油樟产业,柏木山村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引进业主投资、村民入股,建起了牡丹花卉园、君兰天下生态园、华蓥山文学院等,带动了乡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柏木山村,已经发展成为产业强、环境美、设施全、生活好的美丽新村。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华蓥市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巨大改变的何止是一个柏木山村。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华蓥市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树立文明乡风,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脱贫攻坚

乡村旧貌换新颜

天池镇伍家坳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2015年,华蓥市向伍家坳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几年来,伍家坳村完成新修、硬化产业发展路、畅通便民路近20公里,村民行路难问题彻底解决。基础设施改善后,村里又发展了近千亩青翠李产业,并与仁和村无缝对接,形成了“天池翠李”规模化发展,顺利摘掉“穷帽”。

明月镇白鹤咀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村625户村民全部实现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里形成了旅游公路、田间机耕道、生产便道和入户路网络。建成连片桃树产业500亩,有机蔬菜基地500亩,不少家庭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

近年来,华蓥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根基。通过重点实施交通路网、兴业安居、生态修复、农田水利等工程,将25个贫困村的道路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公路整体规划优先实施,对生活在“四大特殊贫困类区”、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群众,实施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的保障安居工程,改善搬迁群众生存和发展环境,优化村庄布局,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洁净水”八大行动,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如期实现25个贫困村退出、16107名贫困人口脱贫。

数据显示,仅2017年,华蓥市建成扶贫公路140余公里,标准化改造村级集中供水站9个,新建文化、卫生、便民购物等公共服务设施42处,连片发展柑橘、花椒等产业基地1万余亩,发展种养殖庭院经济1103户。

产业发展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走进阳和镇偏岩子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具有中式明清风格的别墅。配套建设的绿化、道路、休闲、文化等基础设施,旨在打造“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商宜游的川东乡村旅游示范点。除了美丽的新居,偏岩子新村周边还规划建设了九龙溪古镇。今年1月,偏岩子新村被列为华蓥市1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

近年来,华蓥市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坚定不移走特色效益农业之路,推进以“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兴旅游”为重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发展蜜梨、葡萄、花卉、油樟等连片产业基地16万亩。

在发展蜜梨、葡萄、花卉、油樟等农业特色产业同时,华蓥市实施“农业+旅游”战略,围绕连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挖特色民俗文化,做强做大乡村旅游,让农民既通过特色产业“挣票子”,又能通过特色产业吃上“旅游饭”。

按照华蓥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该市重点加快打造渠江画廊休闲带、蓥山翠廊康养带,推进北部蜜梨花卉产业园区、中部葡萄产业园区、南部油樟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明月渠江画廊、君兰天下、梦幻花海等农旅结合项目15个,建成乡村旅游景点19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等。峨凤岭森林农庄、华蓥山旅游区获评全省第二批森林康养基地。

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农村群众的致富路。2017年,华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04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正不断变成现实。(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