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3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这些“饿”不是真的饿

在追求健康减重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饥饿感。

饥饿感似乎是一种简单的生理需求,但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机制。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自己的饥饿感来自哪里,又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脑性饥饿

大脑是食欲调节的中心。当血糖水平下降时,大脑会通过释放特定的激素(如饥饿素)来发出信号,促使我们进食。在进食后,瘦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从而抑制食欲。然而,由于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很多人出现调控食欲的激素失衡,并使人频繁感到饥饿,从而增加食物的摄入量。

应对方法:规律饮食是关键,每天按时进食三餐,避免血糖大幅波动;选择高膳食纤维、高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燕麦、蔬菜、鸡胸肉和鱼虾等,这些食物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时身体会将口渴误认为饥饿。此外,适当运动和充足睡眠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减少饥饿感。

胃肠型饥饿

有些胃肠疾病,如胃溃疡或慢性胃炎,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持续的饥饿感,实际上他们的身体并不需要更多的能量。

应对方法:如果怀疑是胃肠疾病导致的饥饿感,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等。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情绪性饥饿

许多人在压力大、焦虑或抑郁时,容易通过进食来缓解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性饥饿。

应对方法:如果是情绪导致的饥饿,应尝试找出导致情绪产生的根源,如压力、焦虑或孤独等,然后用替代行为来缓解情绪,如散步、听音乐、写日记或与朋友聊天。如果情绪问题较为严重,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来解决情绪性饥饿的问题。(据《健康咨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