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8 期 / 第3版:科教兴川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为研究生讲第一课
研究生要避免路径依赖

本报讯 9月9日,四川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望江校区举行,9604名新生正式以川大研究生身份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开学典礼上,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以“研究生要避免路径依赖”为题,为研一新生讲了开学第一课。李言荣说:“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应该是奔着成为专家去的,这就需要突出其科研能力、强化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抛弃从小就习惯了的模仿、跟踪、重复的路径依赖;需要打破传统思维,不断触发创新灵感、实现推陈出新。”

做研究如何跳出旧有框框、打破惯性思维?李言荣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要主动走出舒适区、远离平衡态,保持适度的压力感;二是要打破思维封闭,形成开放性的信息接收,保持一定活跃程度的非线性思维;三是要学会交叉融通,建立更加多元的知识和思维体系。

李言荣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工作叫‘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别人加班我加薪’。如果我们一直待在舒适区、安全区而不走进挑战区去闯一闯,就会对压力失去察觉,对危机放松警惕,就会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消磨我们探索的好奇心。我们常说的‘温水煮青蛙’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于打破思维封闭,保持一定活跃程度的非线性思维,李言荣指出,如果思维是封闭的,信息源就会变得狭窄,就会生活在固有认知的高墙里,把眼前视野的边界当成世界的边界、把自己的认知当成世界的普遍认知,成天瞎做功,而且这种趋势会持续强化,成为自我循环的孤岛,最终走进死胡同、丧失创新能力。李言荣告诫同学们,“打破封闭思维关键是要敢于质疑。我们从小就是在有标准答案的模仿环境中长大的,以前我们开展的科研验证性的多、跟踪模仿的多,这些主要都是开发和训练记忆能力、重复能力,而问问题、问好问题、层层向下剥离后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善于提出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其实当我们提出第一个疑问时就是在尝试打破对低维度认知体系的束缚,这不仅可以让我们从根源上窥探事物演变的根源、了解问题存在的本质,还可以促进人的思维从不敢想、不敢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习惯性’定势中走出来,一步步逼近人类探索的极限。”

而对于学会交叉融通,建立更加多元的知识和思维体系,李言荣说,重要科学理论的突破、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越来越离不开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科技的大趋势就是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万物交汇,这更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才会风光无限、大有可为。他还举例道:“当前像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医学+……日新月异、风口不断,而川大有着良好的文理工医多学科的生态和土壤,希望大家在对自身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索的同时,尽可能地超越学科边界,向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学科学习借鉴,开拓研究视野、形成多元思维,努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更多的关联、交叉和贯通。”

他鼓励同学们,在未来要善于走出“舒适区”、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交叉融通,才能避免路径依赖,走好学术研究之路,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川大研究生。(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