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与科技的碰撞,能创造出无数的意想不到,也能激发出科技创新的强劲动能。
刚刚结束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国内外的科幻大咖、科幻作家、科幻迷相聚成都,畅聊科技和科幻在未来的可能性。
大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科幻作家、专家学者,来看看他们眼中的科技与科幻是怎么样的?
阿缺。
浪漫、幽默、冷酷、柔和、细腻……当你打开搜索引擎,搜索科幻作家阿缺,你会发现,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关于他的报道中。这是阿缺吗?不全是,这其实更多说的是他的科幻作品。
阿缺原名李威,毕业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大二开始发表科幻小说,耕耘10余年,佳作不断,曾获14次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3次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今年3月,阿缺再次获奖,他的作品《2039:脑机时代》获得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小说。
阿缺的作品,风格柔和、浪漫又冷酷,作品引人入胜,故事性强、感情细腻。他善于用幽默表现爱情的悲伤浪漫,作品轻松又不失跌宕惊险,大场面宇宙背景中又有小人物的虐心命运,在思维层次带给读者共鸣与思考是最大亮点。他的科幻故事总是让人感动。
那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科幻作家,阿缺眼里的科幻是怎样的?科幻和科技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圆圆的肥皂泡,小小的科幻种子
阿缺第一次接触到科幻,还在上初中。那时候,无论是科幻作品还是科幻作家,都没有现在这么火热。
“我记得当时在宿舍,已经记不清是在哪本杂志上看到了大刘老师的《圆圆的肥皂泡》,看完后立刻被这种科技奇想所折服。”阿缺说,小说里的设想超越了他当时的生活,人总是会对超越生活和周边事物的东西所着迷。于是,《圆圆的肥皂泡》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科幻种子”。
不过,由于身边科幻类读物太少,阿缺真正与科幻“结缘”并成为“铁杆粉丝”,是在步入高中后。当时,朋友囊中羞涩,找阿缺借钱,后来因无力偿还送了他一堆《科幻世界》杂志“抵债”,不曾想,就此打开了他的科幻大门。“这让我如获至宝,阅读了大量科幻作品后,我觉得既有人生有着另外一种答案,就是我周围环绕的一切,并不是生活的唯一,更多的答案在于星空、在于宇宙,当科幻作家把这些展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就没有办法再习惯以往的生活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彻底成为了一个科幻迷。”
成为科幻迷后,阿缺的众多人生选择都和“科幻”绑在了一起。高考后填报志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四川大学,因为《科幻世界》在成都,四川大学有全国最大的科幻社团;大二的时候,他从甘于做一个科幻迷选择开始尝试写作,因为他想把作品发表在《科幻世界》上;毕业后不久,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全职科幻从业者,因为他说:“如果从事科幻行业,我会得到更高的成就感和快乐,这一点很难用其他东西来弥补,非常难得。”
阿缺对于科幻的追求和目标坚定而清晰,他认为,科幻是一个标杆,他需要用一生去追寻。
做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螺丝钉”
以前,一个全职科幻从业者或许很难想象,小众的市场、不健全的写作生态、随时可能无法维持的生计……这些都曾是科幻作家们权衡加入全职写作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如今,随着中国科幻的蓬勃发展,科幻的“经济效益”持续攀升,让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有了勇气。
“我刚成为一个科幻迷的时候,科幻行业还处在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全国全职写科幻作品的作家可能不到10个,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了,包括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全职科幻从业者,还过上了比较满意的生活。”阿缺告诉记者,在成为全职科幻从业者之前,他也有过犹豫,但当他的一篇科幻小说被影视公司看中后,他看到了科幻的发展前景。
“那家影视公司给了我当时工作两到三年的薪资,然后恰好有个朋友开了家科幻影视公司叫我去帮忙,我就决定辞职去了,后来又跳槽到游戏行业,现在进入到大学教选修课。”阿缺说,虽然他转行跨度大,载体不一样,但一直都在做科幻写作这件事。“我现在除了教书,其他的时间都用来写作,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工作节奏。”
在中国科幻产业的“大厦”中,阿缺是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同时,科幻也成就了他的事业和梦想。说到中国科幻产业的蓬勃发展,阿缺认为,科幻产业的“春天”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得益于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以及电影《流浪地球》的火爆出圈。“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局面。”他表示,当然未来也需要更多科幻作家不懈地创作来扩大、巩固这个局面,他愿意继续做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科幻与科技是一个互哺互促的关系
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19世纪诞生至今,始终与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幻与科技的关系也一直是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采访过程中,阿缺也就该问题谈了谈自己的见解。
“其实科幻与科技就是一个互相哺育、互相促进的关系。”阿缺认为,科技可以推动科幻创作,科幻也会反哺科技人才。“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很多曾经只发生在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它慢慢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十年前,我们很难想象有机器人会给我们端菜、给我们带路,但现在大家在很多场合都能见到这些场景。所以,科技其实扼杀了一些科幻题材,这就迫使科幻作家去进行更前沿的科幻题材创作。而科幻,它会让人们对科技感兴趣,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从业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关系。”
同时,阿缺还说到,科幻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以电影、小说、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当大家在科幻作品中得到科学熏陶,被科技美感侵染的时候,也会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而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大家更多地去了解科学,去学习尖端知识。在此基础上,大家还会在自己的学业、工作中,更多地使用科学方法,更多地去了解和钻研科学,这是一种直接的反哺,会使大众对科技的认知更加直观、理性。“其实从这一点来说,的确会提升大家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他说。
此外,阿缺表示,科幻的普及很有必要。而作为科幻作家的他,在成为“想象力教育工程”名师前后,都一直在做“普及科幻”这件事。“普及科幻,无论是对市民素养的提高,还是对科幻产业的发展,都将发挥很好的促进作用。”他如是说。(杨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