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文明祭祀才是最好的缅怀


又到一年清明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清明节慎终追远、祭奠先人,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20065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今人来说,已经不仅意味着传递思念,更意味着传承文化、传承文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实际上,清明本来就是一个天朗气清、春和景明的时节。今天,我们倡导的绿色、文明纪念方式,与其说是移风易俗,倒不如说是对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回归。

清明由来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今天,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习俗

祭扫。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节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各地民俗虽然不尽相同,但每年都有因烧冥币、放鞭炮、点香烛等安全隐患最终酿成火灾的事故发生,既污染环境,也与现代发展理念背道而驰。近年来,随着大家文明理念的进步,鲜花寄思、植树祭祀、时空邮箱、网络祭奠、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纪念形式逐渐蔚然成风。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过去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荡秋千。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