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
近日,绵阳市三台县芦溪工业园内,万吨种子智能加工生产线及仓储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正式竣工投产。这一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三台县种业发展正式迈入智能化、高效化的新阶段,为保障粮食安全源头供给、锻造“川种”核心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能。
作为农业大县,三台县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于2023年底正式启动万吨种子智能加工生产线及仓储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占地35亩,总投资1亿元,包含智能加工中心、原料库、恒温恒湿的低温库及综合服务设施,设计实现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种子年加工能力超万吨,仓储能力达7000吨。项目全面投产后,将直接创造约100个就业岗位,年产值预计突破2亿元。
项目负责人、台沃集团董事长孙松国表示:“万吨种子智能加工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将彻底解决由于场地老旧、设备落后等带来的高昂人工成本等问题。种子的加工过程将如同现代化商品生产般高效精准,品质也将实现质的飞跃。”
据悉,项目主体——智能加工中心,堪称“种业芯片”制造基地。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从选筛、烘干、熏蒸到立体精选、赋追溯码包装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据工作人员介绍,种子进入机器后,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最终在生产线终端“输出”一袋袋符合要求的种子,整个过程只需要15分钟。按照一天8小时工作量计算,这里一天可以产出70余吨种子。
此外,生产线上的创新设计——分层制种托盘,如同为种子建造了“呼吸通道”,可以彻底解决堆压导致的透气难题,为品质保障再添关键一环。“智能化生产线种子加工损失率严格控制在2%以下,成品净度高达99%以上,包装破损率低于0.5%,加工精度与仓储条件均跃居四川省领先水平。”孙松国说。
据了解,万吨种子智能加工生产线的原料采用订单化生产模式,由签约种植户规范种植,经严格的田间验收和水分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库精选加工。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今年种子销量将突破7000吨,销售收入超1.5亿元。同时,订单制种模式更将惠及广大农户,首年即可带动2万亩制种面积,为农户创造产值6000万元、纯利润超2000万元;达产三年后,制种面积将扩至4万亩,农户年产值与纯利润更将跃升至1.2亿元和4000万元,成为撬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支点。
三台县作为四川油菜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的“双料冠军”,以2.6万亩油菜制种面积吸引了16家优势企业汇聚,所产种子远销湖北、湖南、合肥、海南等地。同时,该县也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泛。
万吨种子智能加工生产线的投产,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工厂与农田的距离,降低了物流与加工成本,其专家楼、技术中心等配套设施,将为三台县制种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助力“川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以稳定优质的供应在长江中下游市场赢得战略先机。对此,孙松国充满信心:“我们将依托这一平台,推动‘川种’跨越盆地,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刘玉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