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0 期 / 第1版:要闻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8)》在成都发布


本报讯 日前,《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该发布会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主办。

《报告》指出,创新时代创新结构“质化”呈五大转变:一是增长结构从线性发展到指数变化,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三大技术之间的合作加快发生,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呈指数化增长,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源力结构从政府推动到市场导航,区域创新的源动力转变为市场,由区域市场诉求“倒逼”区域创新行为,引导区域创新活动。三是空间结构从城乡相望到市村互动,打破以往城乡区隔的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乡村社会创新机制正在完善,尤其是在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等领域与城市之间互动频繁,初步形成了市村互动、互补、互促的“全闭环式”创新发展格局。四是网络结构从梯度发展到干支联动。尽管区域创新在区域间呈现梯度发展之不平衡状,但东部、中部、西部已基本形成“干支联动”、协调前行之创新发展格局。五是体系结构从科技孤岛到体系通畅。创新各要素之间的科技孤岛,通过政企社之间的主体角色归位与创新互动机制建设,已经打破并形成通畅体系。

《报告》显示,年度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30位的“创新元”,前10位分别是:深圳、广州、苏州、杭州、成都、西安、南京、武汉、宁波和无锡。深圳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创新之都”,并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城市。分地区来看,区域创新呈现“东部领先、中部跟随、东北和西部紧追”的格局。

“区域创新发展是社会科学关注的永恒话题。在新时代,提高区域创新质量和层次更是形势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尤其是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任重道远。”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表示,从今年的研究报告中发现,中国区域创新在空间上呈“大鹏展翅”格局,在趋势上以“创新共同体”引领,在要义上扬“知识创造”优势,在焦点上需补“生态效应”短板,呈现四大新的特征。同时也注意到,创新投入、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创新政策、创新改革试点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提出在推动高质量创新中还需把握统筹、共振、外溢、抢位、自组织等五大关键词。这些都是对新的创新规律的研究与把脉,对指导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