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9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尚义镇观音村“川芎+水稻”轮作模式助农增收

本报讯 近日,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观音村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村民正忙着收割川芎。“今年晾干的川芎,每公斤市场收购价达到34元,比去年还高出2元。”观音村7组川芎种植大户熊德清高兴地介绍,“我这240亩川芎,晾干后按照亩产150公斤计算,每亩毛收入达5100元,除去肥料、农药、人工等方面支出,每亩纯赚2500元没有问题。而且这还不影响粮食生产,川芎腾田栽水稻,每亩还可产稻谷约510公斤,按2.4元每公斤的售价,还可增收1224元。”

据介绍,像熊德清这样采用“川芎+水稻”轮作模式的种植户,目前在观音村已达1000余户,川芎种植面积也从去年的2800亩扩大到3400亩。“虽然受气候条件影响,今年的川芎单产有所下降,但干、湿川芎两种收购价均比去年高,经济收益依然看好。”村党委书记焦树伟坦言。

作为平坝粮经作物主要产区,观音村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但过去大多采取“油菜+水稻”的传统轮作模式,两季作物的收益不仅较低,而且一度存在油菜秸秆处理难题。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作为中药材的川芎产业在观音村迅速崛起,实现从“油菜+水稻”向“川芎+水稻”轮作模式的根本转变。

焦树伟介绍,全村川芎收割后栽种水稻,还可产粮食187万公斤。另外,川芎叶杆和油菜秸秆经过机械粉碎还田,改良和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还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两季作物轮作,田土越种越肥沃,既稳定了粮食生产、种出了高效经济作物,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可谓实现“三赢”。   (陶广汉 袁晟佩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