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6 期 / 第8版:副刊
天气预报的年轮

杨力

小时候学的常识课,有一段话我至今仍记得:“……五级树枝摇,六级举伞难,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树枝断,九级房上飞瓦片,十级以上很少见。在热带海洋上,十级以上的风叫台风。”

这段谚语,让我们能简单判断风力。还有一段谚语类似三字经,是判断天晴下雨的:“云往东,一场空;云往南,落满坛;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雨莫得。”

这些初学的谚语,对我们很新鲜,但是对那时靠天吃饭的农人,就太粗略。但是也没办法,对大多数人而言,获取各种消息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村里的有线大喇叭。每天早中晚,大喇叭会准时响起,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摘要,转省市电台对农节目,转县电台的农村信箱节目,最后压轴的却不是天气消息,而是预告北京时间,没戴手表的人太多,对时间的茫然超过了准确判断气象的需要。

但我们村上的大喇叭不同,把各级新闻转播完,把北京时间“最后一响”播报完,负责大喇叭的村上播音员还会兼气象主持人,客串几句“天气消息”,比如“今天可能有霜,骑车的走路的要多加当心”“今天天气闷热,下地干活要防止中暑”,又比如“近几天都天漏下雨,河沟要涨水,各家各户要看管好放暑假的小孩,别出事了怪没预告”。

又过了很多年,彩色电视机开始普及,家家户户通过电视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喜欢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包括我父母在内的很多人,把看“天气预报”作为看《新闻联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把每个城市的天气消息看完绝不换台。“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一个小栏目,而体现出国家对民生的重视。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有雾,未来几天气象好坏,都依靠现代科技进行准确预判,让每一个出行的人倍感方便。

关于天气消息,也会闹一些趣事。隔壁家的王叔特别喜欢钓鱼,经常一早拿着渔竿出门。这天刚好碰上我父亲,当过几年铁道兵的父亲看见王叔只戴了一顶草帽,就叮嘱他换一顶斗笠,父亲的老寒腿犯了,估摸着午后应该有大雨。王叔不信,他也看了天气预报,确实预报西南有雨,可西南这么大,谁知道哪儿会下雨呢,再说现在晴空万里,他戴顶草帽能遮太阳就行。结果那天午后,王叔被淋成了落汤鸡。

这件事让父亲有些得意,调侃自己的老寒腿偶尔可以冒充气象站。不过父亲说,天气就像调皮的小儿,变来变去行踪不定,要准确判断天气消息,除了参考天气预报,还要结合当地气象条件以及对天气常识的了解,才能更科学地作出预判。科技也是逐步完善的,三百年前的牛顿,气象知识也很匮乏,有一天一个羊倌告诉他天要下雨,牛顿不信,因为当时阳光灿烂,结果不出半小时就下起了大雨,牛顿向羊倌请教才得知,羊就是一只活的湿度剂,它喜欢躺屋檐下就会下大雨,喜欢在草地上蹦跳就是晴天。而一百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次德军想趁大雾偷袭轰炸伦敦,而英军从当天蜘蛛大量结网判断,这一天一定是个大晴天,果断地派出战斗机拦截,一举挫败了德军的偷袭。

是的,任何科技的进步,都是从生动实践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从过去靠天吃饭到今天的智能信息时代,人们对气象知识的掌控已经可以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各种气象知识除了能够从大大小小的报纸电视获得,更能从时刻在手的手机里适时读取。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透过村里的有线大喇叭,透过父亲的老寒腿,我心中溢满的已不是对恶劣天气的未知和恐惧,而是能预知天气掌控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