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9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目之所及处,一株株金黄的大豆连接成片,豆秆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豆荚,如铃铛一般随风摇曳。
“以前我家只种玉米、高粱或畜牧饲草,土地空窗期就任由杂草生长,土地产出率低。这两年开始套种一季大豆,每亩地能收获100多公斤大豆,按目前市场价能卖1000元左右,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伏龙村村民王中贵高兴地说。
据了解,新乐镇是农业大镇,也是纳溪区的“粮仓”。近年来,为盘活乡村“沉睡”的土地资源,新乐镇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小块整合、分类利用、效益优先”工作思路,引导村民在种好夏秋农作物的同时,以套种等方式种植一季大豆,让“沉睡”的土地焕发出新活力。
为确保套种的大豆稳产增收,新乐镇建立了“农技员联系村”机制,为村民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服务。选种上,技术人员积极推广抗病抗旱的高蛋白大豆品种,该品种经药剂拌种后出芽率超95%;播种时,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精准控制行距和亩苗数;田间管理上,技术人员指导村民在关键时期喷施“大豆专用肥”防早衰,并结合人工除草与生物防治,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种植模式上,技术人员因地制宜推广“玉米+大豆”“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解决了该村以往每年夏季作物收获后冬季“边角地”没有产出的问题,实现“一年两熟”,土地利用率提升50%。
不仅如此,新乐镇还积极探索“大豆+”增值路径,引导村民加工无根豆芽、腐竹和腐乳等产品,再引导村民利用这些产品剩下的豆渣发酵喂猪喂牛,构建起“种植+加工+养殖”生态循环链,极大提升了大豆的附加值,让村民在增收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周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