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甘孜州乡城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刘成忠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作为农艺师,他在实际工作中是怎么做的?长期扎根乡村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带着疑问,7月1日,记者对刘成忠进行了专访。
刘成忠在青德镇布机村指导苹果膨果期肥水管理
刘成忠在香巴拉镇登仲村指导苹果虫害防治
把握政策
提高业务能力
记者:您在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
刘成忠:在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我觉得自己对相关政策理解还不够,也对如何更好发挥自己作为农业工作者的作用把握还不准。因此,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认真研读了县攻坚办下发的每份文件,从政策角度进行了深入理解。在农业工作者如何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上,我也多次到县攻坚办询问,力争找准定位。在此基础上,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要立足自己的业务,深入一线及时为老百姓讲解政策、推广农业技术,解决老百姓在种养殖方面的问题,才能发挥自己在脱贫攻坚中的最大作用。
记者:面对新政策、新技术,您是如何尽快了解和掌握的?
刘成忠:作为农业工作者,业务素质是最关键的。每次有了新的农业政策时,我都会第一时间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别人。比如今年5月,我在水洼乡郎冲村遇到了果树生病的问题。果树长势是季节性的,如果遇见问题不马上想办法解决,将影响老百姓一年的收入。为此,我迅速行动,第二天便到成都找农业专家商讨出解决方法,为果农挽回损失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也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亲力亲为
破解发展难题
记者:在具体工作中,您有没有遇到过棘手的问题?
刘成忠:2017年,我负责指导村民在洞松乡建立了110亩的松通酿酒葡萄示范点。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因为是酿酒葡萄,很多老百姓就只注重产量,不管葡萄的品质好不好,不重视提质增效技术的应用。这就与加工葡萄的企业出现了矛盾:如果葡萄品质不好,生产出的葡萄酒不符合标准,那企业为什么要收你的葡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和乡镇村沟通,让老百姓严格按技术要求来种植、管理葡萄。
严格的要求终于换来良好的收获。2018~2020年的三年时间,洞松乡酿酒葡萄销售总收入达122.6万元,平均每户每年酿酒葡萄销售收入2.04万元。
记者:在开展具体技术指导的过程中,您是如何让当地老百姓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
刘成忠:我们这地处高原,村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来说不太高。为了让老百姓掌握实用技术,我和同事平均每周有两天都会下田间、果园手把手地指导。有时还需要反复的做示范,看着大家亲自操作,纠正没有做对的地方,直到他学会了才离开。
记者:在高原山区如何推广新品种?
刘成忠:要让老百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必须要让她们看到新品种的好处,比如产量高、能抗病、口感好等。我们推广新品种,都要先论证选择,再经过试验示范,让老百姓亲眼看到新品种到底好在哪里、优在什么地方。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新品也就能顺利推广了。
记得在2019年,我引进了少量草莓新品种在香巴拉镇信沟村试种,中途有不少老百姓很是质疑,担心“卖不到钱”。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和管理,试种效果良好,最好的一户0.4亩地的草莓销售收入达到了1.1万元。看到草莓的增收效果后,该村群众纷纷要求种植草莓。2020年,该村有13户村民种植了6亩草莓,销售收入达到19.6万元,户均收入1.5万余元。这就是让群众看到实效后激发的新动能。
真抓实干
让乡村振兴种子落地生根
记者:乡城地处川西高原,如何建立长久致富渠道?
刘成忠:过去,这里很多老百姓都种植水果,但品种老化、管理技术不到位,以至于产品量少、品相差、品性低;藏猪、藏鸡也是分户分散养殖,没有规模、没有品牌,往往是卖不出去,只能自己食用。
想要有稳定的收入,就必须要发展产业。为此,我和同事进行了实地调查,先后建议建立了乡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特产品加工园和“1+5+20+200”藏猪养殖基地,通过“南种北养”的模式,促进苹果、藏猪成带、成片、成规模发展,将过去的群众散养散种自给自足变为企业下订单收购,让群众有了长久稳定的收入来源。
记者: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您有哪些感悟?
刘成忠: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我面对的是农村、农业、农民。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既然从事这一工作,对于新技术、新品种、新经验,我就有责任推广好。其次要勤奋。农业工作要坚持扎根基层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接触,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传技术。再次要多思考。要善于总结产生问题的根源,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开展工作。
只要看到群众把技术应用到位了,看到水果、蔬菜、粮油长好了,看到老百姓增收了,我就发自内心的高兴。
记者:下一步,您有什么打算?
刘成忠:今年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但这份荣誉属于集体,属于我们奋斗在基层的每一位科技人员。虽然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可我还想实实在在地做成几件事,当好老百姓的勤务员。在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做好科技支撑,为乡城的发展做出我最大的贡献。(吴远胜 本报记者 肖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