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5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续写新时代的甜蜜传奇 东坡区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稳居四川之首、全国第二

本报讯 82022日,第15届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在眉山市东坡区举行。一个“国”字号的研讨会,为何选择在东坡区召开?

回答响亮: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2017年底,东坡区生产蜂蜜12425吨,出售蜜蜂4万多群,实现产值8.25亿元。截至今年8月,全区从事养蜂的农户达1125户,蜜蜂存箱达31.7万群,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四川各区县之首,全国第二。

蜂业强区 不负发展使命

东坡区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泡菜之乡”“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中国优质稻米之乡”。近年来,东坡区已建成泡菜基地33万亩、柑橘基地36万亩、稻菜轮作基地2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76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亩。丰富的蜜源植物,为全区的蜜蜂提供了充足的食谱,极大地提升了该区蜂产业的拓展空间。蜜蜂养殖这个传统产业已成为东坡农民增收的亮点。

成绩源于“顶层设计”的美好前景。近年来,东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蜂产业发展,将养蜂产业列入了全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2“产业,并出台政策扶持蜂业发展,重点支持良种引资、标准化养蜂场建设和品牌创建。去年,撤销10年之久的养蜂管理站又被重新成立起来,同时配备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今年,该区又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引进研究生,对蜂业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推广,为东坡区蜂业发展再蓄力量。

标准化生产 抱团闯市场

817,记者联系上东坡区德康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建军时,他正忙着给社员进行蜂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胡建军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所在的合作社收购外销蜂产品达到1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至少获纯利200万元,分别比前一年增长20%以上,带动162户养蜂户增收致富。

合作社的支撑引领,形成了可喜的规模养蜂效应,让东坡蜂产业走出了一条抱团闯市场的成功路径。

好市场源于好品质。如何产出高品质蜂蜜?东坡区多次召开全区性的蜂业培训会,邀请全国、全省的蜂业专家到东坡区进行技术指导,规范养殖场,实现标准化生产。

为引导蜂农实现无公害蜂产品标准化绿色养殖,东坡区还充分利用技术培训、送发资料、广播电视、现场指导等途径,积极推广蜜蜂早春繁殖、中蜂新法饲养、蜂王浆高产等先进实用养蜂技术知识,引导广大蜂农科学合理使用蜂药,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蜂产品绿色安全。

该区通惠街道办事处养蜂大户魏忠,严格按照蜂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采取培养强蜜蜂办法减少蜜蜂疾病,按规范程序科学管理蜂群,主动出资对蜂产品进行检验,使他对自家的蜂产品质量心中有底,在市场销售中信心满满,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因此,他的蜂产品连年供不应求,年养蜂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

创新模式 搭建跨越新舞台

为了做好蜂蜜产品的推广宣传,每年西博会,东坡区养蜂合作社都会将蜂蜜产品带去展示、亮相,经过几年的推广,东坡区的蜂蜜已成为广大客商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之一。

据介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坡区就开始进行西峰养殖,多数蜂农都是通过家庭成员的传、帮、带方式开始养蜂,蜂一代、蜂二代仍是蜂产业的主力军。随着90后蜂三代的成长,他们逐渐通过网络优势,让东坡蜂蜜飞进了全国各地的家庭。大学生沈远就是其中一位。他坦言,通过网络创新营销手段,如今,他每年卖蜂蜜的收入已上百万元。

2017年,东坡区将蜂业纳入新型职业技术农民培训,目前首批35位学员已顺利通过培训。同时,借助眉山市“田园明星”打造契机,该区建立专家一对一帮扶制度,培育蜂产业的乡土人才和经营能手,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东坡养蜂人独创的“高巢门”脱粉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使蜂花粉产量比传统的蜂箱产量提高50%以上;创新蜂场搬运方式,对蜂箱和吊杆进行改造,采用吊车启运蜂箱,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曾红 刘娟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