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0 期 / 第3版:科教兴川
从诵读中感悟古诗之美

■ 李燕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三个学段均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文的首要手段。

诵读,是指阅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包括:朗读、吟诵、吟唱等。如何通过诵读更好的进行古诗文教学?以下是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些感悟。

搭建支架,读出古诗“音乐美”

古诗由精炼的文字写成,是一种精巧别致的语言艺术,而“音乐美”是其最独有的特点。因为古诗中韵脚的合辙押韵、平仄的高低和缓,都符合音乐的节奏美、音律美特点。因此,在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时,可适时搭建支架,让学生通过诵读真正体会停顿、平仄、押韵中的声调律动。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笔者在执教此诗时,通过引导学生轻声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总结带有后鼻韵的字,再通过停顿线读出节奏。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会正确朗读古诗的同时也能总结出一套古诗诵读的停顿方法。此外,在有节奏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感知,将诗中两个韵脚字读音拉长,以此读出古诗的韵味。然后通过“通读读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三读,给学生搭建关于古诗“读”的支架,让学生体味字、词、行间的节律美,真正掌握古诗朗读方法,进而学会应用于其他古诗中。

激发想象,读出古诗“画面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古诗时,展开想象,以获得初步的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当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古诗进行重构,将一句句平面的诗句勾勒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就会将自己与诗境勾连起来。于是,诗中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中慢慢清晰、灵动起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也能由抽象变为直观,由零碎变为混整,满足学生在诵读时的审美需求。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笔者引导学生一边诵读诗句,一边勾画出诗中的景物: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竹喧院女、莲动舟,并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发现、谈感受,对古诗进行景物还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阅读感。

感悟为本,读出古诗“情感美”

在古诗教学中,感悟诗歌的情味和意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古诗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诵读真正体会平仄押韵中的情感律动,并在诵读和情感表达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关联。即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因“感而后动”,在诗词诵读时可自然展现富有情感的声音节奏;另一方面要勤于诵读,反复琢磨如何把握字句的轻重、缓急、高下、虚实,通过朗诵的声音节奏调动、表达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声情相谐、以声带情”。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导应用古诗诵读的技巧,而且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比如: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诵读等。加之小学古诗教学中,每个学段对诵读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就要循序渐进,设计形式不同的诵读活动。

总之,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首先诉诸的是流动的、鲜活的、饱含着情感起伏的声音。教师带领学生在诵读声中去感悟古诗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这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最传统、最经典、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童声如鹿鸣,嗷嗷不绝于耳”,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让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直抵审美之境。

(作者单位:金苹果锦城一中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