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9 期 / 第6版: 地方报道
广安区:推进“党建+就业” 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区是就业服务的末端触角,社区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提高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广安市广安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发展优先战略,以建设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为契机,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乡镇(街道)、村(社区)11个,建设村(社区)就业服务站41个,实现主城区就业服务站全域覆盖,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下好党建+就业谋划部署一盘棋。广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成立区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将就业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总盘子一体推进,制定了《广安区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广安区党建引领基层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区级分管领导等亲自抓谋划、抓督导,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周调度、月总结工作机制,强力推进项目进度;各乡镇、街道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举措,采取党建和就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稳步推进。

凝聚铁脚板服务队伍一颗心。今年5月,广安区率先作为,在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指导下,各地就业服务站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总牵头,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就业服务站首席就业指导员,社区其他常职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工作力量为成员的铁脚板就业服务队伍,确保了基层就业服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6月,铁脚板就业服务队通过敲门行动,开展地毯式劳动力基础信息、用工及求职信息摸排,摸排劳动力基础信息12.46万人、企业岗位需求1529个,为广安区开展下一步就业帮扶工作摸清了底数,打下了坚实基础。

用好评估考核成效管理一把尺。为确保就业服务政策落地落实,切实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广安区人社局成立就业工作专班,建立工作机制,制定管理办法,统一评估考核标准,安排专人负责,深入乡镇、社区指导建设完善就业服务站,通过进社区面对面宣讲政策、手把手指导服务等方式助力社区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就业服务站职能,打造家门口“15分钟就业服务圈

绘制三个五创建标准一幅图。为搭建一个更符合社区实际和就业需求的就业帮扶平台,广安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深入推进党建+就业模式,在全区先行打造11个集政策宣传、职业指导、求职招聘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乡镇(街道)、村(社区)。对高质量充分就业乡镇(街道)、村(社区)要求五统一, 即统一基础台账、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标识标牌;落实五到位,即场地、人员、经费、制度、服务五到位;实现五不出,即问政策不出社区、找工作不出社区、获指导不出社区、学技能不出社区、维权益不出社区,真正打通了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健全辖区内基础劳动力台账、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台账、求职信息台账等6本分类台账和5类重点群体一人一册帮扶记录,统一职业介绍、失业登记、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3大类21小项办理事项及办理流程;明确首席就业指导员、就业指导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的一站三员制度,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为居民提供精准高效的家门口就业服务。

织密合作共建就业服务一张网。广安区委组织部牵头,区人社局与工会、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实现基层就业服务站、工会驿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推进,切实为办事群众解决找活难、喝水难、热饭难、歇脚难、如厕难、躲雨难等实际问题,实现了天冷能取暖、天热能纳凉、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脚的服务保障。同时,就业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结合工会、妇联、退役军人事务等多部门工作,常态化针对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就业招聘活动,增加就业服务频次,提升就业服务效果。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完成11个高质量充分就业乡镇(街道)、村(社区),39个社区就业服务站,共开展微招聘活动60余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活动57场,帮助356名求职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廖小兵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