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1 期 / 第5版:科教兴川
教育部在答复“关于将《劳动教育》教材纳入教科书目录”时指出
全国劳动课不统一教材 避免“一刀切”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24号建议的答复》。其中,在答复“关于将《劳动教育》教材纳入教科书目录”时指出,《劳动教育》教材国家不统一组织编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和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教育部谈到,劳动教育主要以实践为主,劳动项目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全国不统一使用一种教材,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满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多样化需求。鼓励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要体现实践性特点,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避免“一刀切”。

在前期先行探索的经验基础上,各地学校正在积极开发适应时代需求的劳动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实劳动教育新课标要求时,不仅要在课程体系上做好相关配套服务,更要从观念上扭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避免在实施过程中走入以下四个误区。

一、劳动教育等于体力劳动?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明霞说,有的人对劳动教育有误解,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劳动,其实不然。比如简单的一道“西红柿炒蛋”,里面皆是学问,包括探究色香味俱全的炒制过程、原料成分的科学知识、考虑到不同人口味的服务意识等。“劳动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劳动实践促进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只是一门课程?

福建省连江文笔中学校长吴宏锦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是跨学科的教育,比如语文课文中有专门的单元以劳动为主题,介绍古代劳动场景、新时代劳模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实验也蕴含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应融合通识性、技能性、活动性、实践性等多元课程。因此要进行全方位培训,邀请专家指导,更好地将劳动精神、劳动品质融入课程,进而培养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劳动价值观。

三、劳动任务可能沦为家长的作业?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学业压力大,为了保证劳动作业质量只能家长代劳,或是需要家长配合“拍照”上传,容易让劳动作业变为走过场。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吴树伟等教育工作者指出,劳动教育需要家校合作,但劳动任务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完成,也要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用作业成果来攀比,应注重过程、诚实劳动,学校也将通过教育全过程考核学生的劳动能力。

四、劳动教育是否和升学评价挂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那么,劳动教育是否关乎升学?

专家表示,当前尚未将劳动评价与升学直接挂钩,因为劳动教育难以用分数衡量,更多是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成为毕业或升学的相对参考指标。

新课标指导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评价应以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为基本原则。受访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劳动清单打卡是较为具体且直观的考核形式,可以赋予等级评价,关键是让每个学生从思想上对劳动教育重视起来,破除“唯分数”的观念。(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