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3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传承非遗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 于萌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国家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振兴包含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多个维度。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的发展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乡村地区,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见证。传统手工艺、表演、故事、舞蹈、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乡村发展的印记,是社会历史发展中乡村生产生活基本面貌的展现。尤其在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物质文明的繁荣背后也引发了全球化城市发展的“特色危机”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记,更是乡村地区的文化“灵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转为生产力,整合资源能带动产业发展,为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很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已经带动了农村地区的返乡就业。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传承是其发展的根本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既需要技艺精湛的传承人,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很多地区面临着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不均衡、人才稀缺等问题。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缺乏及产品链的不完整也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除了非遗传承人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需要顶层设计和产业规划,在文化内涵价值、品牌打造、保护传承、产品创新等方面都需要系统的设计与规划。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力的制约,仅依靠少数非遗传承人,难以形成品牌化的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融入市场,创新非遗产品形式,提高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品的认知,借助产业推动品牌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能够促进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升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以产品的融合发展为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态,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演艺中的文化价值也能够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丰富旅游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能够带来新的客源群体,从而实现消费群体的互补和叠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功能融合也能够发挥非遗的独特吸引力,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可以综合传承、文化传播、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

此外,数字化创新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新的变革,从而带动乡村振兴。随着科技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得到拓展。2021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新媒体平台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达99.42%。通过区块链、5G、AI等技术手段,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一方面,能够创新产品形式,如数字藏品开发成为非遗数字化的热点与新潮流。另一方面,非遗数字博物馆的打造能够拓展非遗展示和传播的新空间,打破空间障碍从而更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人、见物、见生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