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9 期 / 第5版:科教兴川
5万师生、上千奖项、城乡学校齐参与
开江县激活县域“科创生态圈”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

“县长奖”颁奖现场。

近日,达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新区操场上空,30余架无人机在学生操控下精准穿梭,完成空中巡航、定点悬停,还拼成十年图案,吸引数千人观看。据悉,这支队伍已连续3年斩获省、市级万达开云无人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开江的未来在青少年,青少年的未来在创新。这是开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鑫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中常提及的一句话。自2015年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以下简称县长奖)以来,这一理念已在开江县52所学校、5万多名师生心中扎根,催生出国家级奖项6个、省级奖项83个、市级奖项1501个的佳绩。

自掏腰包全链保障

县长奖激活科创引擎

“10年前搞科创竞赛,买器材的钱得老师自掏腰包;现在不仅县长亲自颁奖,县里还拨钱建实验室、请专家。从事科技辅导工作12年的开江县实验小学教师雷友述回忆,他们学校最初参与科创活动的学生不足百人,如今已发展至近千名学生,其中学生制作的废旧电池智能回收箱”“稻田水位监测仪等作品还多次荣获省级奖项。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开江县委、县政府以县长奖为核心构建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据悉,该奖项作为全县最高规格的荣誉,旨在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推动科学素质教育、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同步出台的《开江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评选管理办法》,明确了奖项设置、参评条件、职责分工等,让青少年科创工作有章可循。

10年来,开江县财政累计拨付县长奖奖励资金78.68万元,不仅对优秀个人和单位授予县长奖荣誉,还支持学校建设科普阵地、开展科创活动。目前,全县已建成校园科普阵地23个,县科协联合多部门累计举办科创赛事35场、开展主题科普活动180余次,还承办第一届地球与行星科学科普科教交流会,邀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专家走进中小学,为学生带来宇宙探秘科普课,让前沿科学知识走进县域校园。

开江县协同理念已融入各部门行动中。县科协牵头建机制、搭平台、引资源;县教育局在双减中加强科学教育,确保中小学科学课程开足开齐;团县委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这一大联合、大协作机制成效显著:在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开江县选送的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入围全国决赛并获二等奖;在四川省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县以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的佳绩位居全市第一,2名科技辅导员获评全省十佳科技辅导员称号,这正是对县长奖协同育人理念最好的回应。

单打独斗梯队培育

建体系拓宽科创沃土

为解决县域科技辅导员数量少、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开江县按培育一支专业队伍,撑起全县科创天要求,构建培训+帮扶+交流的师资培育体系。每年组织线上+线下专项培训,邀请省、市优秀专家授课,3年来累计培训科技辅导员500余人次;建立科协、专家、科技辅导员交流群,实时解答科技教育难题,仅通过线上平台就解决各类问题120余个;推行师生结对”“校校帮扶机制,让优质师资辐射全县。比如西城小学与偏远乡镇的八庙小学结成科创对子,每月带队送课下乡,帮其组建机器人社团,让乡镇学子也能接触科创梦想。

这支队伍的成长,推动全县科技教育从趣味发明实用创新转型。任市镇靖安初级中学的不湿鞋公交站台,解决了传统公交站台下雨天的困扰;开江县第二中学的秸秆还田腐熟监测装置,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数据;开江县长岭小学的乡村垃圾智能分类箱,已在周边3个村推广使用;永兴中学的输液报警装置,为无人看护的病人解决了实际难题。

少数精英群英荟萃

科创花开遍城乡校园

这是我们设计的智能花盆,不仅能自动浇水,还能提醒施肥!在开江县第4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新街中心小学学生邓芯瑶兴奋地向评委展示着她的作品。这个由塑料瓶、传感器、单片机组成的小发明,虽材料简单,却解决了农村孩子外出时没人浇花的难题,最终获小学组一等奖。

10年前,开江县参与青少年科创活动的学生多集中在县城学校。如今,从县城到乡镇,从小学到高中,5万多名师生全员参与,形成校校有科创社团、班班有科创课题、人人有科创作品的局面。去年,全县征集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1863件,较2015年增长近10倍,其中农村学校作品占比达42%

为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开江县不仅设置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辅导员创新作品、青少年科幻作品、科学影像等类别,还专门在农村学校开展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鼓励学生从农业生产、乡村生活中找创新课题。

如今,科创精神已融入开江县青少年的日常。小学生的科学日记里,记录着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的观察;中学生的科创社团里,开江稻田生态系统调查小组用半年时间走遍全县乡镇,形成的调查报告为当地农业部门提供参考;就连课间10分钟,学生讨论的话题也从游戏攻略变成如何改进小发明

张鑫表示,开江县着力构建全域科创生态圈,切实推动城乡资源均衡,不断深化科教融合,将县域课题转化为创新项目,全力打造科创人才梯队,建立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档案,让创新种子在中国田城的沃土上孕育出更多科技新苗。

(张燕萍 丁书建 何努 本报记者 杨永忠)

(图片由开江县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