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你知道我国历代扇子的都有哪些变化吗?一起来看看吧。
尧舜时期的五明扇:所谓的五明扇其实是一种不能折叠开合的大平扇。古时称之为“箑”,形状如“阖”,即长柄扇,通常由他人手持。
先秦时期的扇子:先秦时期的扇子,多用集羽或者竹苇编制而成。春秋战国时期,扇子就有了“扇”的称谓。战国时期,有一种短柄竹扇,是一种技艺非常高的竹编制品。这种竹扇从战国晚期一直流行于汉代时期,使用人群也非常广泛。
汉代的扇子:西汉时期,出现了用丝绢制成的扇子,这种扇子称之为“纨扇”或“绢扇”,又由于它的形状如明月,因此也称之为“团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扇子: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麈尾扇”和“比翼扇”。麈是一种鹿类,古人用其尾毛做成拂尘,称“麈尾”;“比翼扇”,是用鸟的翅膀制成的。
隋唐时期的扇子:隋唐时期,麈尾扇逐渐衰落,团扇成为主流,深受仕女们喜爱。
宋代的扇子:宋代的团扇形制多样化,如椭圆形、长方形、多角形、曲线形等。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折扇,并且大量制作,折扇扇面多是用纸裱糊。
明代的扇子:明代折扇广为流传,随之也流行在扇面上题诗赋词。文人学士互赠题诗词的折扇,以增进友谊。当时,文人手持折扇也是高雅身份的一种象征。
清代的扇子:清代,折扇随处可见。扇子的使用更加频繁,人们手持折扇,或佩挂于身,或藏于袖中,都是风雅的体现。(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