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5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李秀兵:务实为民的好书记

“铧厂村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变化,多亏上级派来务实为民的好书记。”村民们说的好书记就是李秀兵,他是巴中市南江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教导员,2015年派驻南江县贵民乡铧厂村任第一书记。

驻村后,李秀兵结合村情民意,围绕“产业增收富民、强基固本惠民、务实解困爱民”的目标,团结带领村社干部和群众,聚焦贫困“靶心”,着力在“精准规划、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方面下足“绣花功夫”,让贫困落后的铧厂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正视自身“短板”

对标描绘蓝图

“铧厂村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首先要有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李秀兵在村“两委”讨论脱贫攻坚规划时这样对大家说。两个月时间,李秀兵走访群众76234人,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6条,理清发展思路,正视自身“短板”。同时,多次带领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到长滩村、金碑村、明月村等地参观考察,并组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广泛征求村民对全村规划的建议,10余次找县级有关部门专家提出指导意见,制定出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详细规划,为铧厂村脱贫奔康绘制出了“长短目标明确、定位精准、措施科学、操作性强”的发展蓝图。

完善基础设施

攒足发展后劲

“铧厂村道路不通畅、饮水不安全的现状不改变,脱贫攻坚之路也就走得不顺畅。”针对该村地处偏远,村道全是泥石路,路面坑坑洼洼,村民出行困难,商贩不愿进村的现状。李秀兵积极向有关部门和帮扶单位汇报,协调将铧厂村的路纳入硬化规划,从工作经费中挤出3万元,并组织社会力量爱心捐赠2万余元,用于村社道路硬化;争取国土资金15万元,修建产业路2.1公里,通过4个月的紧张施工,铧厂村实现了社社通水泥路。

面对饮水困难的现实,李秀兵争取红十字会援助资金21万元,建蓄水池3口人、引管道5300米,彻底改变了过去靠肩挑、手提吃水的景象,如今村民拧开龙头就能喝上自来水。村里的路通了,水通了,老百姓的心也通了,村民看到商贩开着货车进村收购农副产品,兴奋地说:“我们脱贫致富奔康的路更宽阔啦!”

发展支柱产业

夯实致富基础

“没有好的产业支撑,村民增收奔康就缺乏动力,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铧厂村发展的出路就在于要抓好一个增收产业。” 李秀兵对村“两委”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铧厂村山林、草场资源丰富,村民有养羊的传统和意愿,李秀兵多方奔走协调争取财政资金1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5万元,并争取到中国工商银行免费投放种羊150余头,培育黄羊养殖大户6户,新建标准圈舍6座,带动全村村民20余户规模养殖南江黄羊,目前养殖规模达到800余头。

针对光照时间、土壤、湿度、海拔等自然条件适合脆李种植的特点,积极与林业部门协调为铧厂村争取退耕还林树苗补贴和各类补助资金80万元,到茂县购买脆李种苗10000余株,发动群众种植200余亩,邀请专家到村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到村培训农户栽种技术,目前栽种的脆李已经开始挂果。为让村民短期内就能获得产业收益,以短养长壮大产业发展,他带队赴剑阁县、苍溪县、茂县等地考察学习魔芋种植和脆李管护技术,邀请魔芋种植专家到村论证魔(芋)李(子树)套种模式,并筹集50余万元在脆李种植园套种魔芋100亩。目前,该村已形成以南江黄羊、脆李、魔芋为主的支柱产业,夯实了村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铧厂村贫困户王芳华逢人便说:“李书记的驻村工作让我有三个想不到,想不到他能真正的住下来,想不到他带领全村发展了这么好的产业,想不到通过他我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脱贫后还真舍不得他走。”

“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对待老百姓,就会换来他们的一片真情,赢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李秀兵把写在第一书记日记本上的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也在工作中努力践行诺言。(艾憬 本报记者 杨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