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3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夏季小龙虾养殖注意事项

5月,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小龙虾旺季。据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统计,成都市场近7日小龙虾日均交易量已突破150吨,且来货量仍呈现增长趋势,按平均一只30克来算,成都市每一天有500万只小龙虾被吃掉

近年来,小龙虾已经成为各地夜宵商品的流量担当,它不仅是精致餐厅的网红菜,也是深夜路边摊的热门。随着小龙虾需求量逐渐攀升,我省泸州市、宜宾市、成都市等多地开始大规模养殖小龙虾。对养殖户来说,夏季是小龙虾养殖的危险期,因为夏季温度高,要是管理不当,容易造成小龙虾生病、死亡。

夏季如何做好小龙虾养殖管理?

重点注意这6个事项:

及时增氧。气温升高会造成虾塘的浮游生物繁殖加快,降低虾塘的溶氧量。如果不及时给虾塘增氧,会造成虾塘里的水体含氧量不足,引起小龙虾病变,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小龙虾死亡。因此养殖户需定时巡查,如果发现有小龙虾浮出水面或爬上岸边,需及时打开增氧机增氧。

补充水草。养殖户可以在虾塘上方搭建遮阳棚,或者在周围种植树木,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龙虾的身体;在虾塘建设时可以在底部铺设干燥的细沙,让小龙虾在里面打洞、休息;另外也可以适量给虾塘补充水草,水草覆盖率保持在60%70%为宜,但注意要及时清理死亡的水草,以免恶化虾塘水质。

水质调节。夏季更加要注意虾塘水质管理,监测水位、及时换水。由于小龙虾对温度相对比较敏感,而夏季的日照时间长,建议稻虾混合养殖时可在环形沟内保持0.8米以上的水位,虾塘的水位保持在1.5米以上为宜。每天对虾塘定时换水23次,每次换水深度约20厘米,使水体能见度保持在2035厘米,以降低虾塘内水体的温度,这样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

减少饲料投放。夏季的暴雨天气较多,会影响水质,提升水温,小龙虾的食欲相对较差,饲料投放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清晨和夜晚,一天两次。投喂的饲料以清淡为主,并补充少量钙质和各种微量元素,增强小龙虾体质,提高其抵抗力。

预防突发天气。高温天气会伴随突发雷雨,容易造成虾塘水体突变、水位升高及溶氧降低等现象。夏季暴雨时节,应提前降低虾塘水位,提前泼洒龙虾抗应激制剂,减少水温变化导致的应激反应。

病害防控。小龙虾常见病害有烂壳病、肠炎病、黑腮病、软壳病、纤毛虫病、白斑综合症等,为保证小龙虾的健康,高温季节需及时清除虾塘多余水草,适当提高水位并定期消毒、底改,防止水草高温死亡或腐烂发酵引发病毒、细菌感染。尤其是对于养殖3年以上的老塘口,一定要定期消毒、底改,条件允许的还可清淤。

小龙虾病害怎么防治?

烂鳃病。烂鳃是小龙虾最常见的病害,主要由弧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病虾腮丝发黑、霉烂,不动不食,不久就会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污物,保持水体干净,适时换注新水。每隔35天,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漂白粉兑水泼洒,能起到预防效果。如果患病,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52.5克兑水泼洒。

烂壳病。小龙虾烂壳病也叫作烂尾病,主要是虾种在运输投放时的不当操作、饥饿时的互相争斗导致的受伤,以及虾壳几丁质被细菌分解引起。主要表征为身体、尾部边缘溃烂、坏死、缺失、脱落。

防治方法:投放虾种时要轻拿轻放,运输时要注意密度,在感染烂壳病时,每亩水体用3千克生石灰或10克茶粕浸泡液全池泼洒。

虾中毒症。虾中毒症主要由水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引起,如铜、汞、镉、锌、铅以及其他农业生产用药等。病虾表现为活动少,食量少,慢慢零星死亡,虾腮部呈黑色,但镜检无虫、菌。

防治方法:这类病需从水质方面预防。一是随时监测水质,二是避开污染地、工业地养殖。

黑鳃病。黑鳃病是水体污染引起,主要病原是污水中的霉菌。病虾厌食,常浮在塘边不动,继而慢慢因腮部萎缩无法呼吸而死亡。

防治方法:注意水质清洁,远离污染源养殖,可每隔一周用亚甲基蓝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2克。

软壳病。小龙虾软壳病,主要症状为虾壳软薄、体色不红、活动力差、觅食不旺、生长缓慢、协调能力差。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放苗后每20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泼洒,发病后可用20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或用鱼骨粉拌新鲜豆渣、其他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710天。

水霉病。小龙虾水霉病症状为病虾体表附生一种灰白色、棉絮状菌丝,病虾一般很少活动,不觅食,不进入洞穴。

防治方法:当水温上升至15℃以上时,每15天用25毫克/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染病后,可用40毫克/升食盐、35毫克/升小苏打配成合剂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天,如效果不明显,换水后再用药12天,或用0.3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12次,两次用药应间隔36小时。(据惠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