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2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国庆期间近千人被困珠峰,有人失温!
这种户外杀手,一定要警惕

据央视新闻消息,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东坡嘎玛沟突降暴雪,近千人被困高海拔营地。受暴雪影响,部分游客衣物被雨雪浸透,出现失温症状,因身体无力,无法自主行动,最终需依靠马队驮运撤离下山。这一事件再次向公众敲响警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抵御能力十分有限,而失温作为户外场景中的隐形杀手,更需时刻保持警惕。

那么,什么是失温?其危险程度如何?公众在户外活动中该如何防范与应对?

何为失温?并非寒冬专属的致命威胁

从医学角度而言,失温又称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即心脏、肺部、大脑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温度)降至35℃以下时出现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人体核心温度稳定维持在36℃37℃区间,这一平衡依赖于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对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调控。

当人体热量流失速度持续超过热量产生速度,且未得到及时干预时,体内生物酶活性会逐步降低,进而导致人体机能紊乱——初期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产生幻觉、思维能力下降以及无法对外部呼唤作出回应等症状,若情况持续恶化,最终将导致意识丧失,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与此同时,不少人对失温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其仅会在寒冬季节发生。事实上,季节并非判断失温风险的唯一标准。相关研究表明,只要环境满足风大、雨急、湿冷、高海拔、缺氧等条件,无论哪个季节都有可能引发失温。例如,2021522日,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遇突发降温大风天气,当时已进入立夏时节,但仍有21名运动员因失温不幸遇难;此次珠峰东坡暴雪发生在秋季,一名有徒步经验的30余岁男子仍因风雪浸湿衣物导致失温,乏力到无法自主下山。

究其原因,他们失温的核心诱因是热量加速流失。通常情况下,衣物的保暖性能依赖于纤维间隙中储存的空气——这些空气能有效阻隔人体热量向外散发。而水的导热能力远强于空气,一旦衣物被雨雪浸湿,水分会取代纤维间隙中的空气,导致衣物保温性能急剧下降,进而加速人体热量流失。

失温的渐进发展:三级症状需准确识别

失温的发展具有渐进性,不同阶段症状差异明显,准确识别是科学施救的前提。其严重程度通常分为三级:

轻度失温(体温32℃35℃):身体出现剧烈寒战,四肢冰凉,皮肤起鸡皮疙瘩,伴随言语不清、记忆力减退、脉搏减缓等症状,部分人会出现排尿增多现象,意识虽清醒但已缺乏自我照护能力。

中度失温(体温28℃32℃):寒战可能消失,肌肉协调性显著下降,表现为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面色苍白,唇、耳及手脚末端发,典型特征是出现反常脱衣”——因血管扩张产生短暂温暖错觉而主动脱衣,加剧热量流失。

重度失温(体温28℃以下):肌肉僵硬,颤抖停止,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脉搏与呼吸明显减慢,暴露的皮肤变蓝,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发生心肺衰竭或心源性猝死。

急救误区:错误操作可能加速死亡

失温救援的关键在于科学处置,错误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以下是必须警惕的误区与正确做法:

三大致命误区

强行喂食热饮:对意识模糊、吞咽困难者喂热饮,会引发血液重新分布,导致低血压甚至心脏骤停。

搓揉四肢加温:直接搓热手脚会使冰冷血液快速回流心脏,造成核心温度骤降,增加室颤风险。

快速高温复温:采用烤火、热水浸泡等方式,会导致血管急剧扩张,引发低血压和复温休克。

科学施救四步法

安全转移隔离:立即将患者转移至帐篷、山洞等避风处,用睡垫等物品隔绝地面,防止热量持续传导流失。

干燥保暖处理:迅速脱去湿衣物,更换干燥衣物,用保温毯或厚睡袋包裹全身,减少热量散失。

核心区域加温:仅在脖子、腋窝、腹股沟等靠近大血管的部位,用包裹布料的热水袋或发热贴温和加温,避免四肢加热。

分级对症处置:轻度失温者可补充常温高热量食物(如浓糖水、巧克力);中度至重度失温者需立即联系救援,尽快送医抢救。

此外,户外遇险时还需掌握基础求救技能:夜间用手电筒发出三短三长三短的灯光信号,白天用鲜艳布料做“8”字形旗语,或点燃三堆三角形火堆,这些都是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

预防是关键:户外出行四大安全准则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失温风险主要出现在户外徒步、登山、露营等活动中。避免失温,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量力而行。选择户外活动时,最好选择开发成熟、安全可靠的线路,不要盲目跟风或追求挑战,更不要去国家明令禁止的地区(如鳌太线)。

2.充分准备。即使选择合适的地方,也要提前了解线路、检查装备、备足干粮和水、关注天气预报,并做好面对意外的准备,尤其是在气候多变的高原和山区,天气预报往往难以做到精确。

3.结伴而行。独行时,遇到突发状况几乎无法自救。而队友之间能互相观察,一旦有人出现打寒战、神志恍惚等失温征兆,可以立即施救。

4.学会放弃。当出现天气突变、装备损坏、身体不适等任何危险信号时,立即终止行程。

值得重视的是,网上攻略往往只展现风光旖旎,却隐匿着大自然的严酷。户外运动时,要敬畏自然、理性出行,才是对生命最好的保护。

(综合自健康中国、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