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平面设计家协会会长
在学生眼中,陈小林老师是“老顽童”,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是学生们的“爷爷辈”了,但学生们更愿意称呼他“小林哥”,而对于这样的称呼他也欣然接受。他常对学生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的学生们能超越我。我做了很多设计、拿过许多奖项和荣誉,但这都仅仅局限在我个人。如果我的学生们在社会上释放他们的能量,我会更加骄傲。”
深耕课堂一线
作为老师,陈小林的课堂不仅有趣,而且丰富。“要把宽泛的知识结构教授给同学们。”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总是愿意不断了解学生们的兴趣所在,不断地尝试加入新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课堂保持生动。“现在的学生们都喜欢音乐,音乐仿佛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天性。音是响声,韵是这个响声产生的变化。音乐里包含的东西,设计里也有,所以我就跟同学们讲音乐,在其中渗入我的设计理念。”他也讲文学,“文学讲究诗意,设计也是如此。我常跟学生们强调,艺术是相通的。”
陈小林十分注重本科教学,他认为本科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也最大。“在本科阶段给学生们打下牢固的基础,给他们构建关于市场的观念,未来他们走入社会,会发现老师的教诲对他们的工作有真正的帮助”。
几十年来,陈小林深耕在教育一线,持续调研,不断和年轻老师探索设计教学思维模式,不断反思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开设设计学本科教学讲座、推动《设计思维》等新课程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将广泛、丰富的知识教授给学生,着眼于长远发展,帮助他们打开设计思维,构建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格局。
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陈小林比喻设计就像是“在鸟笼里开飞机”,也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者”。设计受制于材料、市场、制造工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种种限制构建起来的“鸟笼”中,设计要优雅地起飞。所以他认为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也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在其中找到平衡和统一。
在陈小林看来,设计是应用型的学科,所以他注重并倡导“以赛促教”。他在设计行业努力多年,担纲诸多品牌形象策划及设计。他凭借这份独特的经验,他多次带领并指导艺术学院师生参加国内外专业设计竞赛,并斩获“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奖学生组金奖,白金创意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海洋文化创意大赛金奖等多项奖项。
用设计影响社会
陈小林常对学生说:“做设计,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看来,“设计不是个人的宣泄,而是对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判断和选择。首先要有设计,然后才能创造出具体的物质实体。可以说,设计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交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就是设计的力量。所以每个设计师,首先要有担当,要有健康的社会价值理念,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必须要将‘德’作为设计的最高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陈小林也是围绕“德”这个轴心去培养学生,让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构建起健康、高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陈小林说:“我们培养学生们是要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去做贡献的。设计作品既蕴含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作用。尤其是身处当下的中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应该肩负起对未来的社会、市场、环境的一份责任,以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去研究设计,去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作出贡献。”(刘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