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级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升级,县级媒体深度融合提质增效,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全面铺开、加快提速的关键阶段,7月17日,“天府融媒联合体”成立仪式在成都举行,四川传播“航母”——“天府融媒联合体”就此鸣笛启航。
“天府融媒联合体”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三重赋能”——为省市县三级媒体提供传播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把握两层战略指向、三个战术要点。
坚持两层战略指向
构建深度协同参与的联合行动体系
近年来,全省新闻战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和融媒产品。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融媒产品还是不够多,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是不够强。
因此,整合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力量,技术联通、数据融通、主业贯通的“天府融媒联合体”应运而生、破茧而出,朝着移动互联网主战场纵深挺进。
“天府融媒联合体”成员包括4家联合发起单位,即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新传媒集团、中国广电四川公司,以及21个市(州)的市级媒体、185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并吸引了部分互联网行业头部企业、商业平台参与技术支撑和内容分发工作。
与会专家评价,“天府融媒联合体”不是一个空洞和抽象的概念,它有明确的目标牵引、先进技术和科学机制驱动,是省市县三级媒体深度协同参与的联合行动体系。
所谓“深度协同”,有两层战略指向:一是要变单兵作战为集群作战,二是要变各自发展为抱团发展。
集群作战,就是要瞄准移动互联网主战场,集合省市县媒体、联动央媒和各类平台,集聚先进技术手段和内容生产能力,集中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型火力配置,合力进行高效高质量的融媒产品生产和传播,让中国声音四川声音更强劲更高昂、让中国故事四川故事更精彩更动人。
抱团发展,就是要针对人才流失、资金短缺、重复投入、低效竞争等共性问题,整体施策、系统开方,变分散用力为集中用力,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共享平台、内容、技术,特别是合力把数据的“雪球”越滚越大,为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增添“砝码”,不断塑造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
先进技术是“天府融媒联合体”深度协同的关键所在。联合体设有相应的市场运营服务机构——天府融媒(四川)科技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天府融媒技术平台建设。依托这一平台,让技术落后的媒体搭上先进媒体的快车,在较短时间以较低成本补齐短板,提升“航母”整体效能,同时也集中力量在前沿技术攻关上抢占先机。
按照“打胜仗”要求排兵布阵
三个战术要点确保行稳致远
“天府融媒联合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业界学界关注度高、群众满怀期待,省委宣传部要求不能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必须按照“打胜仗”的要求排兵布阵,建设成效必须拿到互联网主战场上检验。
如何确保“航母”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笔者获悉,我省将在实践中着力抓好三个战术要点。
“‘天府融媒联合体’建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能不能推出具有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的产品。”第一个战术要点指向聚焦“好产品”配置资源。
顶层设计、运行调度、考核激励都要着眼于能在互联网环境中生产出好产品,着眼于能在海量信息中识别出好产品,着眼于能把好产品精准推送出去,真正让内容活起来、快起来、新起来。“绝不能搞叠床架屋、重复建设,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要用在刀刃上。”
“‘天府融媒联合体’活力强不强,关键要看能不能帮助成员单位解决棘手问题。”第二个战术要点是锁定“真问题”迭代功能。
根据安排,“天府融媒联合体”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锁定数据壁垒等痛点,不断迭代针对性技术和平台功能,持续为成员传播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针对各地媒体缺乏互联互通动力的问题,将用好市场化手段,抓紧干成几件与大家利益相关的“小事”,增强各方获得感,提高协同积极性。
第三个战术要点,强调盯住“安全线”加强防护。因为“天府融媒联合体”能不能走远,关键要看能不能守住安全底线。基础平台、技术中台、应用前台的搭建和内容、数据等的生产、交换、发布都要以安全为前提,要用自主可控的技术手段,为“航母”护好航。
为此,省委宣传部亲自指挥,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宣传部积极参与,组建传播、技术、人才3个专委会,以及传播类和技术类专家顾问团。下一步还将制定技术、管理、内容、人才4个配套文件,让“天府融媒联合体”有架构、可操作、可落地。
“天府融媒联合体”,不仅担负着互联网条件下塑造四川全媒传播体系新格局的使命,更承载着信息化浪潮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的雄心。
全省宣传系统和新闻战线在热议时表示,“要把自己摆进去,站上桅杆时时瞭望这个正在被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的时代,常常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对最新的信息技术保持好奇和敏感?”“是不是习惯将理念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能不能从互联网思维出发提出用信息技术改进工作的思路和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跟上节奏、踩准节拍,在变局中开出新局。(张守帅 熊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