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1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非遗传承
“中国彩砚”在苴却

苴却砚是我国名砚之一,因具备膘、眼、线、纹等丰富的石色而被称为“中国彩砚”。制砚用的石材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悬崖峭壁中,此地古称“苴却”,故得“苴却”之名。

苴却石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适于雕刻,尤其适合制砚。有人评价说,苴却石雕的砚台,坚而不顽,腻而不滑,有发墨益毫之优;存墨不腐,贮墨不涸,有哈气研墨之妙;结构致密,抗湿性强,有隔热绝缘之功。当代著名书画家和文物鉴赏家董寿平也曾称赞苴却砚“其声如磬,眼似星繁”。

据记载,苴却砚始于唐代。但由于当时砚石开采比较困难,交通运输也极为不便,直至明代,苴却砚的制作生产发展仍较缓慢。到清代,当地来了不少外地工匠,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苴却砚的生产才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工艺品,并畅销各地。

2009年,苴却砚雕刻技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