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7 期 / 第1版:要闻
精于勤 匠于心 品于行
——记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甘俊林


甘俊林在车间工作

>>>人物名片:

甘俊林,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货车制造中心试制研发班班长、四川省“甘俊林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车集团资深技能专家,有着冷作工高级技师、电焊工技师“双料技师”头衔,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四川省技术能手”“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入选眉山市首批“眉州名匠”。

 

连日来,天气炎热,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一生产车间里,身着工作服的甘俊林正一边焊接钢材料,一边给学员培训焊接技巧。只见他手中的焊枪轻轻一点,转眼间,焊点变红,焊条熔化,两个断面被“缝合”起来了。

一丝不苟检查设备、精益求精解决技术难题、手把手带徒弟……在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甘俊林每天扎在车间。今年35岁的甘俊林,2004年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便进入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一线从事铆焊工工作。如今,18年时间过去,甘俊林也早已从一名普通的“小学徒”,成长为冷作钣金工、电焊工“双料技师”,更是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拓展铁路货车国际市场的一张“金名片”。

勤奋好学  “焊出”青春绚丽色彩

18年来,甘俊林如何快速成长,焊接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甘俊林感受颇丰。“刚来到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时自己还是一名电焊学徒工,当时确实是一个‘门外汉’。”甘俊林回忆说。刚进公司那会儿,甘俊林每天早上比工友早一小时到车间,下班最后一个离开车间,不懂的地方就向班长和工友虚心请教,自己又反复琢磨、试验,短短一个月便掌握到了电焊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并开始尝试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电焊工作。

“每天跟着师傅打转,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将技巧默默地记在脑子里。”甘俊林说,当自己渐渐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便利用每周一师傅去开会的间隙,活儿闲置一旁暂时没人做,他就拿起工具尝试去做。长此以往,他的行动力也引起了车间主任的注意。

当时,车间主任发现了他的潜力和动力,并着重培养他,多次推荐他参加公司内部举行的电焊技能大赛,没想到第一次就从两千人的比赛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不仅获得了工资奖励,还得到了公派学习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了懂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刻苦的钻研和实践,技能也掌握得越来越娴熟,并且做了很多创新。”甘俊林说,当年,他焊接时臂力不够,就用自制沙袋绑在手臂上练习,以此增加焊枪的稳定性;为分析焊接缺陷,他用手机拍摄焊接焊缝,回家再仔细研究焊接纹路规律;别人下班后,他还要在车间多待上两个小时,即使眼睛被电焊弧光灼伤,只能半睁半闭,他也从没叫过苦。

“判断电焊技术的高低,其中一项指标就是看实际操作与工艺图纸的误差,误差越小说明手工就越好。”甘俊林指着左手手背上的一处疤痕说,这是在完成一个高难度电焊技术时造成的。

当时,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左手需要稳稳地固定住材料,焊枪打出的火花就直接落在了手背上,由于距离近、温度高,即使戴着防高温手套,手也避免不了被烫伤。“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受点小伤是很正常的。”甘俊林说,每次看到自己的技术又进步时,这种高兴的心情足以让他忽略手上的那些小伤小痛。

正是这样的“痴迷”,让他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近年来,甘俊林参与了公司所有新产品试制和出口货车生产,主持公司重大技改项目、新产品试制和国内外铁路货车钢结构生产等工作。相继创新和改进铁路货车制造工艺、制造工装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50项、惯性质量问题10余项。2018年,甘俊林还在有着焊接“世界杯”之称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获得钨极氩弧焊成人组比赛一等奖。

攻坚克难  助企业勇立潮头

除了赛场,在国际市场拓展和产品工艺改进上,甘俊林也学以致用,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这些年来,他先后成功攻克L70型粮食漏斗车侧梁组成、底架漏斗组对等工艺技术难题、惯性质量问题,大力推行以工艺保证装配胎模,以装配胎模保证产品质量,如C70底架、P70侧墙车门等工装改进、工艺改善,使装配质量得到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在焊接上提出以自动焊代替手工半自动焊,提高了车间整体的焊接质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创造价值近千万元。

采访中,甘俊林向记者介绍起了公司开拓澳大利亚市场,他为此付出努力的故事。当时,公司为了争取海外订单,高度重视澳大利亚KZ78-AUS型石砟漏斗车的试制。针对澳车外形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数量繁多的情况,加之时间紧和任务重,甘俊林带领团队积极备战。在澳车试制的同时,NX70型平车中对一班组也在巴铁厂房双班生产,场地的局限和生产工位严重不足给团队造成了很大困扰。甘俊林介绍,当澳车试制来料有时尺寸、角度不符合工艺要求,不得不等到返修以后再使用,在现有人员、平面布局、时间节点下要如期顺利交出第一辆车,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领军试制的甘俊林,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这些“拦路虎”影响到澳车试制进度。于是,他提出用装备保工艺、用工艺保质量的想法,提高每个工位产品尺寸精度,用最适合的工装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速度,为下一个工序降低难度,从而提高效率、节约试制时间。

时间紧迫,为了保证首台澳车顺利交付,甘俊林带领队友们加班加点的工作,下班不回家、白班连夜班成了“家常便饭”,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团队克服了各台位交叉作业、多工位同时生产的困难,创造了澳车试制零返修的高质量标准,得到澳方监造的一致好评,终于如期完成了首台鉴定顺利交出了第一辆澳车。

致力于技术攻坚,甘俊林一路也斩获了多项荣誉。2008年,他主持委内瑞拉K90-VEN型矿石漏斗车车体组对工艺改进项目获得公司质量QC成果一等奖;2010年主持控制P70顶棚宽度提高整车组装质量项目获得铁道部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公司QC成果一等奖;2015年完成提高P70侧板与下侧梁严缝质量项目获得公司质量QC成果二等奖;2018年,他独创的“C70E上旁承模块化定位方式”“三基线法调整棚车车顶组对工装挠度”“氩弧焊摇摆焊接操作法”入选公司绝招绝技;2020年,他的主持的C70E底架倾斜矫正项目获评长江集团首届绝招绝技评选三等奖。此外,他还在《华东科技》期刊发表论文《高速货车制造焊接技术应用展望》,先后获得“用于车辆底附件柔性安装装置”和“一种铁路车辆侧墙上侧梁波浪弯曲变形矫正装置”两项专利。

“作为一名新时代技能型青年员工,我将继续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努力实现企业全面智能化制造,提升制造水平,让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成为货车制造的龙头。”甘俊林如是说。

聚力创新  肩负重任“匠心报国”

由于所处行业与交通密不可分,这让身为高级技师的甘俊林看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快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制造’和‘高铁技术’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甘俊林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眉山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甘俊林有幸参加,也深感责任重大。他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将紧紧围绕眉山市委提出的“制造强市”战略部署,时刻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苦练内功、提升本领、发挥才干,冲锋在技术创新、难题攻关的最前线,为眉山打造制造强市贡献智慧,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梦未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作为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青年技术员工中的领军者,甘俊林深知要积极发挥“头雁”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推动技术型人才队伍的壮大才更有意义。”甘俊林说,他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是,除了完成日常工作,每年攻克一定技术问题,更要努力为公司、为眉山培养出更多人才。

据悉,“甘俊林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9年挂牌成立,以传承劳模精神为核心,以传授高超技能为主线,以聚力创新攻关为突破口,攻坚克难,致力于为公司解决产品生产中遇到的瓶颈与困境。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甘俊林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让更多的蓝领工人迅速走上成才之路,他努力践行着“满园春色”的奋斗梦想。如今,通过学技练功和“传帮带”,工作室已培训青年员工5000余人次。

“筑梦‘交通强国’,除了‘匠心’外,人才是关键。”甘俊林说,他希望通过提升工艺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逐渐提升“中车造”“眉山造”乃至“中国造”产品的知名度。

坚守“匠心”,甘俊林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突破自我,也将最朴素的匠人情怀、最宝贵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工友们。未来,他将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坚持精益求精、重细节求品质,以优秀的业绩奉献新时代,臻于匠心笃行致远,共同圆梦“匠心报国”。(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