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8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非遗传承
许学明:尽最大努力把油纸伞技艺传承下去

青石阶、红砖房、木板门……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的古街上,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拐进街边小巷,穿过刻有“长青巷”的小石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家“许家老伞铺”,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正坐在店铺木门旁摆弄着竹条。这名男子正是“许家老伞铺”的负责人许学明,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手工油纸伞作品《龙凤呈祥》

伞骨穿线

糊伞面

苦练技艺

专注手工油纸伞制作

每天天刚亮,许学明就开始准备制作手工油纸伞所需的材料:浆糊、牛皮纸、伞把、伞架、丝线、桐油、颜料……50年来,只要在家,这就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时因事外出,早上醒来见不到我的油纸伞,立时就觉得缺了点什么,心里空荡荡的,油纸伞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许学明说。

今年55岁的许学明从5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手工油纸伞。“从我记事起,我爷爷的祖辈就以制作手工油纸伞制为生,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继承这门祖上的手艺,让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六代人中与手工油纸伞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许学明说。

5岁时,因为年纪小没有气力,许学明就只能帮着父亲、母亲打下手,唯一适合小孩子做的就是给伞架绕线圈。7岁后,在读书和做家务活之余,许学明就跟随父亲学习手工油纸伞的制伞技艺。

许学明介绍,现在分水岭镇的油纸伞制作承袭了很古老的手工工艺,选材极为严格。伞胚用料是产于纳溪区海拔800余米的大旺山区的老楠竹,伞托则须选用大山里多年生的岩桐木,而裱贴伞面的纸张则一直都选用贵州的土法皮纸。

除了材质的精挑细选,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序更是繁复之极。许学明介绍,从开料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划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几个大流程70余道工序,使用几十种工具,没有几天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尤其是许学明给伞涂抹的桐油,是利用自己的祖传秘方加上多味中药材熬制而成,用此桐油上伞,油纸伞收缩自如,从不粘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制作手工油纸伞技艺精湛,2008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许学明“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9年4月,许学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金熊猫奖”。

许学明荣获“金熊猫奖”

 

传承手艺

守护文化之根

为了更好传承手工油纸伞制伞技艺,许学明成立了“江阳区许家油纸伞厂”,专注开发制作手工油纸伞。“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我要将它的优点放大,将缺点弱化,改变过去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将其产业化,让手工油纸伞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许学明说。

2008年,泸州分水油纸伞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买家慕名前来购买手工油纸伞,有的客户还要求定制。许学明意识到,传统的大红色油纸伞以及传统的龙凤呈祥、百鸟朝凤、仙女散花、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这5种图案已经满足不了客户需求。

要创新,但许学明又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艺术培训。思来想去,他决定在伞面的夹层间夹一些干花做装饰。许学明从店里抽了一把夹着干花的手工油纸伞向记者展示,撑开伞透过阳光,干花的形状在伞下一目了然。不光是花,树叶、玉米须等都派上了用场。

许学明知道这远远不够,他又开始尝试着自学绘画。“第一次手绘了一幅《喜鹊闹梅》,我还记得那把伞是半穿伞,本来打算自己留着,没想到被一位顾客看上了,花了100元买走了。那时候一把半穿伞只卖25元,能卖到100元心里很高兴。”许学明说:“现在聘请了绘画老师,专门为油纸伞作画,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绘制。”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购买的客户也越来越多,但制作一把手工油纸伞要15天左右,许学明的油纸伞开始供不应求。于是,他开始扩大生产规模,与普通的工厂和作坊不一样的是,许学明在古街租下了6间铺子,流水线生产油纸伞。他还收了20余名“学生”,教他们手艺,分别负责制作手工油纸伞的不同部件。

慕名而来的客户和“学生”成了许学明油纸伞的“代理商”。“定制过手工油纸伞的客户常常会帮忙推销,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吸引了不少海外客户。”许学明说,此外,他的“学生”也会帮忙销售油纸伞。如今,这把藏在深巷里的油纸伞已经走出国门,备受海外客户欢迎。

油纸伞的记忆传承,是中国手工艺人固守的一份坚持与执着。这一源远流长的中国经典,是中国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历经了一代代的创新和发展,独特的艺术创造与设计,也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采访最后,许学明表示,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也将尽最大努力把手工油纸伞的制伞技艺传承下去,守护文化之根;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手工油纸伞的制作,让非遗文化“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