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历史、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凉山州目前仍有7个深度贫困县尚未脱贫摘帽,喜德县是其中之一。
“完成今年教育脱贫任务,我们有信心。”喜德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车波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喜德教育一方面实现了“修得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文明的是师生”等目标,另一方面,让孩子“义务教育有保障”、让彝族家庭圆“大学梦”正在成为现实。
打通“语言关”
链接外界有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随着“一村一幼”计划的实施,民族地区农村孩子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大幅提升。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实施了“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切实发挥普通话在教育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目前,喜德县共有181所(个)幼教园(点),“学前学会普通话”覆盖所有幼儿园和幼教点,惠及幼儿近1.3万人。在车波看来,“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汉语学习,以后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就不会再被语言阻碍。
此外,为确保幼教辅导员队伍素质,喜德县设立了严格的入口标准,幼教辅导员必须具备全日制中师以上师范类学历,且具备教师资格,已入职教师每年都要参加业务培训。
精准施策
辍学孩子劝得返、留得住
每到放长假,凉山州一些学校和教师就紧张,因为总有几个孩子会跑出去打工。
控辍保学就成了一项的严峻任务。为此,喜德县层层建立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片,相关单位和教体科局干部包校,乡镇(村)负责人、家长和帮扶责任人包村、包户的“双线八包”工作机制,教育、公安、民政、司法、食药监等多部门联合行动,每年开学前由乡政府牵头摸清辖区内本地户籍和常住适龄儿童底数和入学情况。
大量适龄学生被成功劝返,喜德县又面临校舍跟不上教育变化的难题。为此,喜德县先后投入7.49亿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结合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同时,为解决劝返复学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等问题,喜德县教体科局以德育为抓手,组织集中编班,全体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还探索补偿教育、单独编班、“集中编班+校外实训”等形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通过这些举措,就是想让凉山州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车波说。
畅通求学路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现在用水方便了。”喜德县尼波镇尼波村村民阿西伍尼将水龙头一打开,自来水就哗哗地流进水池。阿西伍尼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政府资助、扶贫干部帮扶,已顺利脱贫。
如今,最让他骄傲的还是几个孩子都在上学,其中,老二在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四川省档案学校就读。“以后他们的日子肯定比我们更好了嘛。”想着自家孩子以后再也不会像上一代窝在村里,阿西伍尼喜不自禁。
这与尼波村驻村第一书记克日古尔的帮助分不开。2016年,喜德县教育系统派克日古尔到尼波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和扶贫队队员时常走村入户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扶贫队的宣讲、督促和协助下,尼波村276名适龄学生无人辍学,村里孩子上中高职和大中专学校的人数也一年比一年多。
因为扶贫和教育资助政策,尼波村很多孩子圆了上学梦。而放眼整个喜德县,更多孩子的命运正在改变。据了解,2019年喜德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资助困难学生共1637人,从学前到高中各阶段根据学生家庭困难程度和学校缴费情况每人补助400元~1000元不等,兑付资助资金92.75万元。2384名学生顺利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总额1399.27万元。(倪秀 何文鑫 陈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