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7 期 / 第8版:副刊/墨香天府
寻找记忆深处的年味

■ 刘友洪

我的故乡紧邻大凉山麓,那里是成都平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童年时尽管家中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辽远的大山还是给农人提供了自供自足的机会,这自给自足中深藏了难以忘却的年味。

进入腊月,家中过年的气氛便逐渐浓了起来。父母张罗着把那两头养了大半年的肥猪,杀了来做腊肉、灌香肠。大凉山麓山高水长,低温潮湿,如果猪肉不用特殊方法保存,很快就会变质腐烂。打我记事起,农家储存猪肉的方法就是腌制、烟熏。父母用和了辣椒面、花椒粉的盐,把新鲜的猪肉腌上一宿,然后就挂在房梁上,火塘里一日三餐冒出的柴火烟,将那腊肉反复熏烤。直到吃完为止,腊肉在房梁上都没挪过窝。那腊肉中透出的柴火味,至今仍是我回忆故乡年味的线索。

腊月是最熬人的日子。二十三敬灶神,二十四扫屋舍,二十五扯萝卜,二十六集上溜,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冻粑,好不容易盼到除夕了。父母把香肠、腊肉、猪头、猪蹄、猪肝洗得干干净净,连同白萝卜、红萝卜煮了满满一大锅。故乡的风俗是,腊肉、萝卜吃得时间越久,就意味着好日子越长。现在回忆起初七初八还吃着那略带酸味的萝卜,“年”的味儿仿佛还在喉咙里打转。

尽管那时好些年味非自己动手不能获取,但那久藏于心底的味道历久弥新,比如爆竹和花号。砍上几根当年生的慈竹,放在火塘上烤着。待父母敬天地敬祖宗时,我们就取出竹子,往石头上摔,那沉闷有力的炸响,一点也不亚于炮仗的威力。还有那花号。大人取根慈竹,从竹巅开始,在每节竹筒上取巴掌长一段,将小的一端削薄插入另一段中,总共取二十多段,首尾相连,状如宝塔,最后用三根长竹片将“宝塔”包住箍紧固定,一个花号就完成了。口衔最细处的吹嘴发出声音,宝塔状的竹筒就将声音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花号不使用时,要泡在水里,以防干燥收缩漏气。花号又称“过山号”,它那高亢浑厚、宛转悠扬的声音,仿佛能翻山越岭。

正月初一一大早,各家还要比赛谁先出门去捡柴禾,最早的那家就意味着来年的财运最好。所以在故乡春节期间去邻居家串门,手中一定要拿上一枝干柴,见到主人时口中还要祝福道:“进柴!进柴……”毕竟柴通“财”嘛。

年味就在友邻乡亲的彼此祝福声中,愈加浓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