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安装现场。中建二局供图
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首批5.28万千瓦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式进入运营阶段,为工程后续全容量投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位于阿坝州红原县,一期项目占地面积达8000亩,设置76个光伏阵列区,共安装45万块单晶双面光伏组件,建设1座220千伏升压站和1座总功率为50兆瓦的储能电站,总装机规模达25万千瓦,对当地能源结构优化和供电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高效统筹
绿色电能出高原
项目地处海拔3500米至4010米的川西高原,高海拔、低气温、季节性冻土、复杂的地质结构给项目施工带来诸多困难。
为保障首批并网发电,项目团队挂图作战,细化分解重大里程碑节点,及时采取纠偏措施,高峰期投入机械67台,作业人员达900余人,仅用79天就完成了C区38个方阵支架、16个方阵组件的安装,64天完成升压站安装,快速推进项目建设。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因地处高原,含氧量仅为平原的60%左右。面对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项目设置了2座高原氧舱,使得工人能快速恢复身体机能,有效缓解高原反应。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发扬“老西藏精神”,克服缺氧、低温等困难,把“缺氧不缺精神”投入光伏组件等设备调试工作中,推动了项目实现高品质履约。
从高空俯视,漫山遍野的太阳能光伏板似“铠甲”一般整齐排列成光伏方阵,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极目眺望,清晰可见远处的雪山与绵延到天际的高原草场,构成了一幅绿色能源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草光互补
铺就生态致富路
红原县安曲镇拥有优质的天然草场,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开工伊始,中建二局建设者就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其中。
项目建设的升压站和储能电站需要将草皮连根带土剥离。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高原草场的破坏,更好地恢复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项目在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的专业指导下,创新采用“起—存—养—复”四步法。精准剥离1.8万平方米草甸,送入恒温恒湿的智能养护暖棚。棚内草甸如“绿色魔方”整齐码放,水雾系统定时喷洒,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存活率高达95%。暖棚采用高透光材料,为草皮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待光伏板安装完工后再进行回铺,从而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
项目团队考虑到当地牧民的放牧需求,光伏组件支架最低点离地面间距不小于2米,既能充分吸收太阳辐射,减少草地水分的蒸发,又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发电、畜牧两不误,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双绿色生态开发模式。
科技赋能
“智”造能源新引擎
在零下20℃的川西高原施工是什么体验?项目负责人坦言:冻土硬如钢铁,寒风利如刀割。为确保进度,项目团队创新应用多项技术,赋能项目智慧建造。
由于施工面积广阔,人员高原反应强烈,项目采用光伏铺装机器人进行光伏组件安装,单台光伏板铺装机器人每小时可铺设80~100块光伏板,作业速度是同等人工的4倍,大幅降低了运输损耗。
面对季节性冻土,项目创新“先引孔、后回填”工艺,在“冻豆腐”地层打下7万根螺旋桩。升压站混凝土养护暖棚内,电热风炮自动控温,管理人员手机远程监测,28天完成常规需60天才能完成的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川省首个构网型储能电站,项目建设的50兆瓦储能电站配置,磷酸铁锂电池集装箱储能系统,可将储能电池与光伏发电装置连接,形成具有自动充放电功能的电网,在2小时内可充电或放电5万度,不仅能发挥日内电力调节作用,也能提升电网安全稳定水平。
据悉,四川红原安曲一期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达4.5亿千瓦时,可满足21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每年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万吨,相当于植树2000万棵。如今,在红原草原,光伏板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更照亮了牧民的致富路。这里的光伏项目,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王东坡 顾梦璇 本报记者 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