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穿梭于达州市大竹县石子镇吉星村的村庄院落,映入眼帘的皆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新民居……仿佛置身于一幅多彩多姿的新农村画卷。
“这几年,王书记不仅带领我们脱了贫,还实现了稳定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呢!”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二组脱贫群众周语发喜上眉梢。
2015年4月,大竹县委政法委干部王秋宇被组织选派担任石子镇吉星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开展“造血式”扶贫,让脱贫群众小康路越走越宽。
谋发展 兴产业
解决脱贫户后顾之忧
吉星村地处石子镇东南部,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限制,产业基础弱、培育难度大。同时还面临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严重的问题。
上任伊始,王秋宇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村情民意后,随即召集村“两委”干部对产业发展进行了商讨,决定采取大户承包示范引领、群众抱团参与栽种模式,利用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等引进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增加群众收入。
2017年开始,依托吉星村田块集中、水源充足的优势,王秋宇和村“两委”干部积极发动群众,成片发展水稻育种试种。2020年,500亩水稻育种,亩产增收2200余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
“我们有40多户一起抱团发展,其他人也可以到这里打工,既可以将自家田土租给我们栽种,也可以自行发展,相当于给自己打工还有收入,划算得很呢!”四组脱贫群众范长路喜滋滋地说。
此外,王秋宇还积极与县级有关部门做好衔接,申请产业发展资金,集中采购圆黄梨苗2.8万余株,在全村连片发展300余亩圆黄梨,并与明月山水果专业合作社签订技术支持协定和购销合同。如此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合作社发展瓶颈,又解决了脱贫户产业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
强基础 引能人
搭起乡村振兴“新平台”
吉星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如何栽下梧桐、引来凤凰?这是王秋宇和村“两委”干部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以来,王秋宇多次联系“娘家”县委政法委寻求支持。同时,大力协调各级各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帮扶,先后打通了通村到户水泥路7.5公里和便民路、生产路10.8公里,实施土地整理480余亩,修建小农水灌溉水池5口,整治山坪塘1口,新建人畜饮水提升工程1处,安装管线12.6公里。
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投资。在王秋宇的大力撮合下,2016年,返乡人士欧剑锋流转土地20余亩,投入资金20余万元成立吉星山冷水鱼养殖基地,打造集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村民以土地入股、劳动力分红的方式参与,拓宽群众增收门路。
2019年,总投资500万元的明亮农牧专业合作社落户吉星村。合作社以小黄椒种植为主,采用标准化生产和高效节能技术,丰收期年产量可达72万公斤,每亩可增收500元至1000元,每日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增加了群众收入,对周边农户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019年春节返乡后,觉得在外务工钱也不好挣,想在家搞养殖,又没有启动资金。王书记知道后帮助我申请小额信用贷款5万元发展稻田鱼鳅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养殖面积达30余亩,年出栏鱼鳅7吨,直接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一组脱贫群众熊太吉高兴地说。
“吉星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初尝甜头,不仅让群众脱贫致富,更起到了盘活闲散土地、增加就业岗位、就近解决闲散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将和村‘两委’干部积极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确保产业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对于村里今后发展,王秋宇信心满满。(王晓林 邓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