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8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易地搬迁后,凉山村集体收入不断增长
悬崖村“天空之谷”一年吸引游客近7万人次

7月,凉山州昭觉县古里镇悬崖村天空之谷项目一期投用满一年。20247月启动试运营以来,已吸引游客6.8万人次、团队56批次。近日,凉山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苏解放盘点数据后高兴地说。

天空之谷项目是悬崖村易地搬迁后启动的村集体增收项目之一。此前,凉山州采用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本土本乡三种搬迁安置方式,建成安置区1468个,易地扶贫搬迁35.32万人,是四川搬迁规模最大的地区。

近年来,凉山州持续构建政策托底筑根基”“产业就业促增收”“精细治理聚人心三位一体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机制,让搬迁群众下来、居住环境起来、腰包起来。

搬迁群众下来

20205月,悬崖村村民陆续搬下悬崖,住进了昭觉县城的集中安置点——昭美社区。悬崖村原址修起了酒店、民宿和文旅项目,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2018年之前,悬崖村全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到2024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96万元;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之前的2万元到2024年的23万元,增长了10多倍。古里镇党委书记帕查有格说。

悬崖村的巨变不止于此。搬迁居民莫色格服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投身社区工作,现在是昭美社区的村干部。刚搬迁时,村民对居民身份还很陌生,不懂垃圾分类、不习惯水电费缴纳。莫色格服和社区同事组成帮扶小队,挨家挨户上门教学,手把手教大家辨认垃圾分类标识、给独居老人制作电梯使用卡片等,帮助大家在社区安居下来。

不只是悬崖村。为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安居,凉山州大中型安置区实现五通五有,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通公交,有学校、有医院、有产业、有文化设施、有治理队伍,为群众安居乐业打下坚实基础。

近五年来,凉山州还通过监测帮扶、民生保障守底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工业体系聚力升级、文旅经济引爆热潮抓发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搬迁生活起来

越城镇城北感恩社区是凉山州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019年,1400多户贫困户从全县不同乡镇搬迁至此,开启了新生活。

搬迁居民吉差五沙的新家就在这里。近日,记者走进吉差五沙家中,只见房间干净整洁,井井有条,我们都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吉差五沙说。

他现在是县城某购物中心的物资运输员,负责将从西昌市采购的物资运回越西县。而妻子克其克布莫则在社区开了一家小商店,闲暇时还凭借自己的彝绣手艺做手工艺品增加收入。目前,夫妻俩每月收入七八千元。

同一社区的居民马海阿支木则采用一种更新潮的方式融入新生活。2020年,她凭借彝绣培训中学来的手艺,在网络平台上开始直播卖货。直播时,马海阿支木总是先唱一段民族歌曲,然后把自己绣制的彝族衣服进行展示、售卖。很多人被她动听的歌声和精湛的彝绣技艺所吸引。现在她的粉丝已达到7万多人,每个月靠直播卖货就能收入1万余元。

我们不光住上了新房子,还过上好日子。马海阿支木说,目前,她丈夫在社区上班,孩子在就近的县城学校读书,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美,以后我还要增加商品品类,不光卖彝绣绣品,还要把更多凉山的特色农产品推介出去。(据《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