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9 期 / 第2版: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特别报道
聚焦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题沙龙
多维度解读中国科幻的“硬核”发展

为期五天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于1022日落下帷幕,作为重头戏的200余场主题沙龙也从大会中依次退场。回首每场沙龙,干货满满、精彩纷呈。期间,国内外的科幻大咖、科幻作家以及科幻从业者从科幻与科技的协同发展、经典科幻作品解读以及科幻产业化发展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给此次大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幻与科技·相融共进

“临界倒计时:新技术进步给科幻带来什么样的灵感”主题沙龙现场。

在科幻与科技的相遇中看见未来

想象未来,下一个宇宙级黑科技会是什么?在“当科技与科幻相遇,下一个宇宙级黑科技将会是什么?”主题沙龙现场,硅谷101联合创始人陈茜,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Nnedi Okorafor,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主任王晋康,华为昇思MindSpore开源生态总监胡晓曼,青年科幻作家、银河奖、星云奖得主分形橙子分别从科学技术及科幻文学出发,预测了下一个宇宙级黑科技。

作为大会上被高频率提及的人工智能,王晋康投了一票。他认为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实现,因为人类已经看到它的实现前景,包括人工智能产生的自我净化、产业意识等。分形橙子认为在能源方面,“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可控核聚变,但我觉得可控核聚变和常温超导等实际上都与能源问题有关。如果说人类真的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或者说常温超导,那么我们就会彻底从能源瓶颈中解脱出来。”

对这个话题,胡晓曼表示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从现有产品出发,做一些技术升级和业务审核。“比如像机器人,传统的机器人面部表情和行为、与人交互时还不够流畅和生动。但现在像ChatGPT以及新时代AI产品会改善很多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做一个产品形态的整合,进而打造一个新的产品形态。另一方面是未来还会出现哪些新的东西,那这些东西就可能类似于像某一天我们突然收到像ChatGPT这种爆炸式的新闻一样,我们所感受到的震撼需要大家拭目以待。”

科技进步给科幻创作带来新的灵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幻创作者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又如何从中找到新的创作灵感?“临界倒计时:新技术进步给科幻带来什么样的灵感”主题沙龙现场,科幻作家刘洋、白贲等对此发表了看法。

刘洋认为新技术进步于科幻创作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会让他的写作越来越艰难,“随着人类成功着陆火星、月球,相关题材的小说中涉及的科学技术就不能像以前那么写了。科幻小说是基于现实科学来写的,所以有些东西必须符合科学的真实性。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让诸如手机等变得平常,读者的阅读阀门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找到更加冷门的科学领域进行创作,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这些领域是他想象力无法抵达的,于创作而言是一场机遇。科幻作家白贲也认同这一观点,“当新技术出现时,不同领域的人参与其中一定会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带来新奇的东西,这些新奇的东西就是我们创作的灵感了。”白贲说。

如何将一项科学技术演变成能够发表的科幻小说?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刘洋认为科幻小说创作就是把科学技术推到极致,或者是将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因素,诸如人性、神话等结合起来推演,推演的过程中很容易有故事产生,有些地方也很容易产生人性的冲突,慢慢地也就会变成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推演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新的科学领域的想象和探索,带动科学家对新技术的研究。

借力科幻小说探索未来科技与人性

如果你热爱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那么一定看过很多关于“机器人”的科幻作品。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在中国的科幻作品中,机器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想象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大会的最后一天,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黄鸣奋、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超、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鲍远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程林围绕“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机器人叙事”主题,展开了探讨。

吕超教授从六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机器人叙事的伦理分叉”。他指出,在众多科幻题材中,对伦理问题指涉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类当属机器人叙事。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机器人故事都属于伦理小说范畴。同样对机器人叙事与伦理进行思考的还有鲍远福教授,在他分享的“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叙事与伦理之思”主题中,列举了五类在中国网络科幻小说中常见的机器人叙事类型,并指出在这些机器人叙事故事中也映射出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担忧。

此外,程林教授以“跨文化机器人学 中国机器人文化和叙事”为主题,探析了德国和日本的机器人文化及中国“第三种机器人文化”的构建。沙龙最后,他憧憬道:“接下来,仍有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或研究值得深入下去,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催生‘中国式机器人故事’和机器人伦理的‘中国方案’,全球化语境下的机器人文化如何互渗共生,都值得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野下继续深入研究。”

科幻产业·一片蓝海

科幻迷积极提问。

区域性科幻组织:合力推动中国科幻产业成链发展

“我们可以把科幻产业理解成一片蓝海,它的蓬勃发展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作为区域性科幻组织,未来有很多事情可做。”在“区域性科幻组织可以做什么”主题沙龙上,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付昌义如是说。

聊到中国科幻,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到四川,说到成都,说到科幻世界。其实,随着中国科幻的蓬勃发展,科幻的种子早已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包括四川在内,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科幻企业、科幻协会以及科幻迷组织被称为区域性科幻组织。那么,在中国科幻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性科幻组织做了哪些事呢?未来,他们又将如何助力中国科幻产业发展?

对话中,主讲嘉宾付昌义、上海浦东新区科幻协会会长顾备、青年科幻小说家钟天心分别向大家分享了区域性科幻组织在推动中国科幻产业发展中所做的探索和成效。多年来,各地通过出版发行、引进图书、举办大赛以及开展科幻学术研究、科幻教育、开发科幻产业等方式,打造了系列科幻品牌,如四川的“银河奖”,江苏省的“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北京的“科幻星球奖”等。同时,各地科幻平台也陆续搭建成型,截至目前,全国长期稳定的科幻征稿平台已有约50个。

不过,付昌义表示,当下中国科幻产业发展存在一个问题,没有成链,上下游渠道不通,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所以,他认为区域性科幻组织可以以此为着力点,搭建交流平台,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合力推动中国科幻产业成链发展。“每个区域性科幻组织的优势特点不同,有出版做得好的,也有科幻教育做得好的,还有结合影视、动漫、游戏做科幻产业出彩的。聚集优势,合力共进,我相信中国科幻的明天会更美好。”

以科幻之名,探寻未来医学将去往何处

在科幻作品中,观众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半身瘫痪的病人躺在休眠仓中,用意念连接机器人,在草坪上肆意奔跑;被科学家死而复生的改造人拥有了超能力,不仅智力体力异于常人,还拥有自我修复能力……

“百病无忧:科幻构想与未来医学”主题沙龙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后马辰,重庆医科大学运动医学副主任医师、科幻作家杨健,科幻作家张雨晨一起围绕科幻作品与医学人文展开了畅想。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幻想一个未来医学上的突破,你们觉得最有可能最快发生的突破会是什么?”马辰提问道。

“我觉得可能是脑机接口。”杨健说,“我首先澄清一下,脑机接口这项技术被科幻作品拔得特别高。但实际上的脑机接口与科幻作品中的脑机接口就好比现实中的神舟飞船与星球大战中的歼星舰一样。当然,脑机接口的研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前途是否像科幻作品中虚构的那样光明,那么快就达到人类想要的效果,是非常难的。比如说现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脑机接口是脑深部电刺激,主要是对药物治疗帕金森、抑郁症等患者脑中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而导致调控能力不佳后进行的最终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是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部特定的位点,然后放电去刺激他所在的位点,或者是附近某个临近的位点,改变这个位点已经病态的工作状态,然后把它调整到尽可能让患者重新感受舒适、能够恢复正常生活的状态上来。”

张雨晨补充说:“这种治疗方式就需要采用神经外科手术进行,但做这样的手术本身就是有风险、有成本的事情。其次电极植入的寿命是有限的,科幻作品中的脑机接口好像做一次这辈子都没问题了,但我们在做动物实验时发现,一次植入式的接口真正有功能的时间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到了就得立即把它取出来,第一是因为它已经进入不到工作状态了,第二它切入的那些脑组织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虽然我也一直觉得脑机接口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不会那么快出现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未来,技术或许真的可以改变人类的自我感知和思考能力,改变个性、真实性和社会身份。但当这些技术越来越进入人类的生活,会给人类带来进步还是威胁?这样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致敬经典·执经叩问

姚海军谈论《SF魂:小松左京自传》。

从经典作品中展望中国科幻的未来

“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1021日,成都科幻馆金星厅,在科幻迷们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用鲁迅先生《〈月界旅行〉辨言》中的这句话结束了“世界经典与中国科幻”主题沙龙。

有别于其他侧重学术性探讨的沙龙,该场活动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迷与作家的座谈见面会。在此期间,韩松、江波、吴岩、刘洋等多位科幻作家和科幻从业者,分享了各自的从业感想和创作经历,将他们对科幻的热爱传递给在场的幻迷,并推荐了多部经典科幻小说阅读书目。

科幻其实就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怎么说呢?就是创作者通过阅读经典科幻作品,从中学习前人经验,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在科幻还是比较偏远的小众文学时,您作为当时的评委,有想象过科幻会发展到如今的盛况吗?”面对资深科幻迷的提问,韩松颇有感触地谈起过往,他说确实想过,并很幸运地在今日成为现实。韩松坦言,这几十年,中国科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作家角度来讲,就有很大的进步,青年作家与老一辈作家相比在写作风格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我在阅读年轻一代作家的作品时,会让我有一种飞起来的感觉。而老一辈作家的作品,读起来则会如同有地球引力般,让我落到地面。”

现场,科幻迷吴霜也分享了她与科幻的一段往事。她说:“我最开始喜欢科幻的时候,阅读了刘慈欣写的《乡村教师》,神奇的地方就在于我以前从没有觉得老师是一个多么崇高的职业,但小说中把老师设定在宇宙的环境中,从传承文明的角度来写。阅读之后,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知完全改观了。”阅读经典作品,往往会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或是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或是影响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这一点,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赵海虹就尤其注意根据不同读者,在创作小说时恰如其分地安排素材,进行谋篇布局,设定文章的价值观。她就少儿科幻小说和成人科幻小说创作进行了举例说明,表示在面对相同科技素材时,写成人科幻小说会融入其更多有争议的内容,以及对该项技术未来的忧思等相对沉重的话题。但在写少儿科幻小说时,会写上科技发展的光明未来,“因为我想如果儿童时代看到的技术发展的未来都是沉甸甸的,都是反乌托邦的,那对于推动这项技术也就没有了动力。所以我在作品中更多地给他们展现光明的未来,证明用科学技术能够创造美好的明天。”

从《三体》全球出版看中国科幻的世界走势

探访大会期间的成都科幻馆,记者发现,在成都科幻馆一楼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主题展区,专门设置了《三体》出版成果展,展示了《三体》迄今为止出版的24种语种和版本的书籍,迎来了众多幻迷翻阅。

《三体》作为国内科幻小说中的顶流,相继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如此出圈的一部小说,在其他国家所受欢迎程度如何?借此次大会之机,日本、爱沙尼亚、塞尔维亚等国出版人围绕“《三体》在我们那里的魅力——全球三体出版人分享会”进行了畅谈。

分享会现场,记者从大家的发言中发现,《三体》在日本很受读者欢迎。日本早川书房事业本部本部长全宫勇夫表示,2019年《三体》在日本一经出版,一周内就创下了8万余册的惊人销量,“科幻爱好者众多就是支撑《三体》在日本火爆的一个基础。”此外,在日本的社交媒体上,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也是赞不绝口。日本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在读完《三体》后撰写评论说:“这部作品在中国诞生毫不意外。这是一本在普遍性、娱乐性、文学性三者重力绝妙平衡的拉格朗日点上,诞生的奇迹般的超现实科幻小说!”

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陈曜表示,《三体》在多地出圈,并不是偶然,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从现场各位分享人分享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到,《三体》本身是有一些吸引他们的点在。“期待《三体》未来将以更多语种,在更多的地方出版。”陈曜说。

透过小松左京看相互镜鉴的中日科幻

小松左京所写的“日本沉没”真的有可能发生吗?中国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竟然也受过他的作品启发?除了《日本沉没》外,中国读者还能看到哪些精彩的日本科幻作品?………一切答案尽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跨越国境的‘SF魂’:相互镜鉴的中日科幻”主题沙龙上。

1973年,科幻经典著作《日本沉没》出版,书中所展现的末日危机感和对人性的讨论引人深思,罕见地成了荣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与日本科幻星云奖的双奖作品,轰动一时。此后,《日本沉没》被改编成了多部影视及动漫作品,作者小松左京也因此声名大噪。

在此次沙龙上,科幻世界杂志社倾情推出“世界科幻大师传记”系列新书——《SF魂:小松左京自传》,揭秘了这位日本科幻大师的传奇一生。

“之所以会推出这本书,主要还是受日本文学和比较文学理论家孟庆枢老师的影响,孟庆枢老师对小松左京有非常独到的研究,同时小松左京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文明和现实的思考,非常值得细细品读。”资深出版人、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小松左京工作坊”联合发起人姚海军说,科幻世界杂志社还和孟庆枢共同倡导成立了“小松左京工作坊”,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译介小松左京的作品。小松左京代表日本科幻文学的主流,值得读者深入研究他作品的思想内涵,发掘其创作的独特品质。另一方面,“小松左京工作坊”还将以小松左京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日本科幻、文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带领科幻作家、出版单位学习借鉴其中的经验做法。

“小松左京深深影响了我的创作,我的《地铁》《红色海洋》等作品中都有《日本沉没》的影子。”著名科幻作家韩松说,“我家里现在还有小松左京中、日、英版本的《日本沉没》。”

现场,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学者、译者、日文版“三体”系列译文者之一泊功、立原透耶,科幻评论家、译者、日文版“三体”系列译文者之一大森望,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教授、株式会社GAINAX京都代表董事、制片人武田康广,日语科幻译者丁丁虫围绕《日本沉没》写作背景、《日本沉没》影视化发展情况、日文版《三体》翻译过程以及中日科幻创作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等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对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幻与追梦人·交流互鉴

“多元艺术家手把手教你打造赛博朋克世界”主题沙龙现场。

“追梦人:用相机记录中国科幻”主题沙龙现场。

学生观影。

用相机记录中国科幻的珍贵瞬间

如果要给记忆找一个可靠的储存方式,摄影大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斑驳泛黄的老照片,如同一帧帧回放的画面,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给人们留下历久弥新的纪念。在中国科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位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中国科幻发展的方方面面,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追梦人:用相机记录中国科幻”主题沙龙上,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管海寅便向幻迷们分享了他镜头下的中国科幻故事。沙龙上,管海寅为幻迷们分享了包括 2017中国科幻大会、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2007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天津第二届大学生科幻节等重大活动的掠影。

管海寅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资深的科幻迷和摄影迷。“我在科幻迷圈子里活动时发现,科幻界的作家和编辑虽然已经文传天下,但给他们摄影的人却不多。作为一个懂点摄影的科幻迷,我觉得有责任给科幻界的同仁们拍些照片,使他们的形象被大家熟知。”

就这样,从1995年开始,管海寅多次参加京津地区和成都、深圳地区的科幻活动,拍摄了包括数次国际性科幻大会在内的大量照片,展现了中国科幻近30年间发展的全貌。其中许多照片在《科幻世界》等杂志上发表,并结集了数百幅珍品,成功地在2017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2018年中国科幻大会、2019年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举办个人主题影展,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时至今日,我们仍能通过这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回顾中国科幻发展历程,展望更好的未来。

在影片中亲历135分钟的思想冲击

1019日,在“蓝星球放映:四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作品精选展映”现场,热情的科幻迷正在感受科幻电影带来的震撼与思考,感悟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融和碰撞。

135分钟的展映由6部风格迥异的科幻短片构成,其中5部是从四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征集到的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3800余部科幻影片中精选出来的,主要为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最佳科幻影片《明日故人》和最佳科幻导演《大厨》、第三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最佳科幻影片《绿色食品》和最佳科幻动画《冲破黑暗》、第四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最佳科幻影片《山神》,另外一部则选自蓝星球伙伴哔哩哔哩最新出品的现实主义科幻寓言故事集《明日生存指南之莽撞人》。“在我参加这个展映前,我没有了解过蓝星球科幻电影,但是今天抱着对科幻的热爱参加了这个展映,看到这么多优秀的科幻短片,对我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冲击,之后我会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影片。”展映结束后,现场观众分享道。

观影过后,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发起人、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智能应用研究部学术带头人、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还为与会人员分享了一群科研工作者创建未来的故事和科研机构创办国内首个科幻电影节展平台——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的初心和愿景,深受观众喜爱。

多元艺术家手把手教你打造赛博朋克世界

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科幻迷、动漫迷、游戏迷,那么,一定见过这个词:赛博朋克。赛博朋克到底是什么?1020日,来自绘画、文学、语言届的多元艺术家们在“多元艺术家手把手教你打造赛博朋克世界”主题沙龙上进行了探讨。

究竟什么是赛博朋克?

现场,波兰漫画、电影剧本创作者巴尔托什·斯泽波尔发表了看法,“今天我们所提及的赛博朋克与20世纪70年代的赛博朋克已经完全不同,70年代的赛博朋克代表着一种精神,叛逆、颠覆……现在更多的是人的感受,在现在的赛博朋克作品中注重于叙述很小的事情,比如在赛博朋克世界里面人类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但在场更多的科幻从业者则一致认为赛博朋克在如今的时代更多地展现了一种精神的压抑、晦暗的思想表达等。“对于赛博朋克的作品我比较关注科技高度发达、精神压抑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人的肉体如何与科技共存等等。”配音演员刘照坤如是说。漫画家矩阵也表示:“对画画的人来说,我们看到的赛博朋克是特别直观的,高对比度、高饱和度、低亮度的画面,整体亮度较低。画面以冷色调为主,同时局部用霓虹灯色调点缀。晦暗的雨夜、霓虹灯、东方元素,都给赛博朋克带来了视觉上的神秘和吸引力。”

此外,科幻作家任青从文学角度对赛博朋克也进行了解读:“我小的时候没听说过赛博朋克这个词,但现在回过头去看,发现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数码宝贝》里面就有很多赛博朋克的元素,比如动画片中的主角可以通过手表进入数码世界,数码也可以入侵现实世界。现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再阅读新的赛博朋克文学,我们得到的是未来光怪陆离的世界,从中看到的是自己精神的困境。我觉得赛博朋克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创作,值得每个人去深入了解,并结合自身有一定的思考。”

这些年,多部赛博朋克影视佳作的出现让幻迷们惊艳:从《攻壳机动队》到《银翼杀手2049》,再到美剧《副本》,这些作品中光怪陆离的场景和脑洞大开的情节让观众眼界大开。作为艺术家,如何从自己的创作领域构建一个虚拟的赛博朋克世界,巴尔托什·斯泽波尔、任青给出了答案。

巴尔托什·斯泽波尔表示十分想去构建这么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是活在其他人的回忆中的,比如说20年后,有些人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记忆看到我们现在。而且在我构建的虚拟世界里,虚拟现实会和我们的眼睛链接在一起,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我们看到的同一种颜色,会有不同的感官体验。”而在任青的答案中则指出,虚拟世界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和我们现在是不同的。所以科幻创作中,一是将打造的虚拟世界跟现实科技热点挂钩,二是要有人类的感情变化,同时还要让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会更有魅力。

(黄梅兰 董沙沙 杨晓慧 本报记者 陈兰)

(本版图片由大会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