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高的摩天大楼,外立面脏了,怎么清洗干净?过去,这项工作主要依靠“蜘蛛人”完成高空清洗作业。但这种传统作业方式面临高风险、高成本与劳动力短缺“三座大山”的挑战。如今,一种替代方式正悄然兴起:让无人机上场。
两个现实问题随之而来:能洗干净吗?费用高不高?不久前,成都西汇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引进1台清洗无人机,决心“扎”进这片充满潜力的蓝海市场。
无人机高空清洗具备多重优势
“我们主营业务是勘测。”成都西汇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韩红松介绍,早在2017年,公司就引入无人机执行高原地区的土地勘探任务。“我们的体会是,只要场景合适,无人机确实高效实用。”
在去年底的一次行业交流中,他们发现了无人机的又一个用武之地——高空清洗。对比传统的“蜘蛛人”,韩红松用4个“更高”概括无人机清洗的优势:
清洗效率更高。熟练的“蜘蛛人”一天可清洗500—1000平方米,而熟练操作无人机后,一个小时的清洗量可超过500平方米。
安全性更高。作业人员只需在地面操控,彻底规避高空坠落的风险。
处理能力更高。传统“蜘蛛人”很难处理异形结构的外立面,但灵活飞行的无人机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性价比更高。目前“蜘蛛人”的市场价约为每平方米3—5元,无人机清洗能将成本控制在2—3元。随着技术普及和市场规模扩大,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这块“蛋糕”有多大?亿欧智库发布的《2025全球无人机清洗系统市场应用发展白皮书》提到,国内100米以上建筑已达2000座。2024年中国无人机清洗渗透率约为2%,预计到2030年增长至20%左右,中国幕墙无人机清洗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亿元。
一些相关企业已入场。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西航投(成都)科技集团与成都高新区达成深度合作,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开展多项低空场景创新试点,其中演示了高楼清洗无人机系统;今年8月,成都蜀之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成都,希望在这里开展无人机楼宇清洗和楼宇外墙巡检业务。
作业时设有80厘米的安全距离
清洗无人机怎么干活?相比日常无人机,清洗无人机加装了1根10余厘米长的高压水枪,还外接一根水管,用于从地面接水。当无人机飞抵作业位置后,会先喷射特制的清洗溶剂,溶解玻璃表面污渍,再通过高压水枪进行喷水清洗。“没有接水条件的地方,我们会配备一个大水箱。”韩红松说。
据悉,成都西汇市政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引进的这台清洗无人机由迈优威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研发制造。“我们去年下半年推出清洗无人机,目前年出货量近百台。”公司负责人万千介绍,无人机清洗属于非接触式清洁,洁净度取决于水压大小与溶剂的去污能力,“我们和专业做清洁剂的公司共同研发了溶解能力更强的溶解剂,可以做到清洗后几乎不留水渍。”
续航是清洗无人机必须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普通无人机依赖电池供电,但清洗作业耗能大,常规电池难以支持长时间连续工作。“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地面外接系留电源供电,并保留备用电池,实现‘双保险’。”万千解释。
安全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万千介绍,公司研发的清洗无人机配备了安全降落伞,当无人机失控坠落时,降落伞会自动开伞,确保地面安全。同时,作业中无人机必须与清洗对象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意外冲撞。“我们的无人机配备了相控阵雷达监测系统,设置了80厘米的安全距离。一旦小于这个数值,无人机无法再靠近。”
目前,无人机清洗业务还处于“练手”阶段。尽管前景看好,无人机清洗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飞行高度限制问题:根据现行规定,120米以下空域,无人机的飞行自由度较高,超过120米则有相对复杂的报备流程,而许多摩天大楼超过这一高度。此外,作为新兴业态,无人机清洗领域的管理规范尚属空白。但韩红松坚信,随着市场不断成熟,行业标准与规范将逐步完善,清洗技术和相关产品也会更加成熟。(据《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