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5 期 / 第8版:副刊·墨香天府
父亲的往事

● 沈世凤

再过一个月,便是父亲离世一周年忌日。不知为何,最近许多个夜晚,我总是彻夜难眠。梦中,父亲生前的模样时常浮现,那催我早起放牛、割草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父亲出生在大巴山深处一个偏远的乡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学,出生于战乱年代,吃过苦,挨过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虽然扁担压弯了他的双肩,一生经历三次骨折,但他依然能坚强地站起,与命运顽强抗争,在艰难困苦中,将我们六姊妹拉扯大。父亲是个极其平凡的人,他却为我们树立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榜样。

父亲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经历过战乱和饥饿,深知粮食的珍贵,最见不得浪费。小时候,我们吃饭若有饭粒掉在桌上,他定会让我们捡起来吃掉;院坝晒完粮食,若有残留,他会一颗颗地用手捻起来。改革开放后,家里生活条件改善了,他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他常说:不能浪费粮食,只有挨过饿的人才知道粮食的可贵。他还时常教导我们,要有时思无时,过日子需细水长流。

父亲一生挚爱土地。他常说有土才能筑墙。他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土地到户时,他将土地精耕细作,为了多种些水稻,他把旱地改造成水田。但凡能种上粮食的地方,都被他种得满满当当。土地不够时,他便拿着钢钎、二锤去开垦红石梁,只为多些耕地,多收些粮食。20世纪90年代后,外出务工潮兴起,土地逐渐荒芜,父亲年事已高,也无力耕种。老家门前的那片田,荒芜了好几年,每次看到,他都心疼不已。他常常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叹息,眼神中满是不舍与无奈,想必他是多么希望那片田不再荒废。好在近两年,哥哥不再外出打工,重新耕种了门前的田地。在父亲离世前,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田埂上转转,看着绿油油的稻田、金灿灿的谷粒,他的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父亲爱烤火。一到寒露,天气转凉,他就会在火炉边生起一堆柴火,用火搭钩挂一壶水。这样,既可以自己取暖,也能让串门的邻居感受到温暖。每次回家,大家总围着火炉煮茶、嗑瓜子、拉家常,听他讲三国人物故事,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至极。

父亲还有一大嗜好——抽叶子烟。我们多次劝他为了健康戒烟,可他总是坚持。每当辛苦劳作后或茶余饭后,他都会卷上一支叶子烟。看着他吧嗒吧嗒抽烟的神情,那烟火映照着古铜色、沟壑纵横的面颊,闻着空气中弥漫的呛人烟味,仿佛能看到他80余载的沧桑岁月在眼前缓缓流淌。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但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他教会我们珍惜粮食、热爱土地,因为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父亲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中,伴随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