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0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关于献血你了解多少?

2025614日,是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主题是:献血传递希望,携手挽救生命

无偿献血是由健康人献出少量血液去挽救他人生命的一种公益行为,每一次伸出的手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血液捐献,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温柔对话。您的200毫升或400毫升血液,可能就是他人重生的希望,是在紧急关头拉起的生命线。

参加无偿献血需要满足哪些要求?

年龄要求。国家提倡年龄在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既往无献血后不良反应,且符合健康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体重要求。男性体重需≥50千克,女性体重需≥45千克。

身体健康状况要求。血压:收缩压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脉压≥30毫米汞柱。无传染性、心血管等影响献血的疾病。

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每次献全血可选择200400毫升献血量,献血间隔期为6个月;每次捐献机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计全血量200毫升或400毫升),献血间隔期为30天。

献血有什么好处?

促进血液再生。献血后,人体内的血液减少,会刺激骨髓等造血器官加速生产血细胞,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和再生,使血液系统保持活力。

降低血液黏稠度。献血因血液减少,血液中的铁、蛋白等成分也随之降低,从而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有助于预防或缓解高粘血症,进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增强免疫系统。献血后身体启动调节机制,免疫系统得到锻炼,加快生成免疫细胞,提升白细胞活性。长期坚持献血能强化免疫系统,更好地抵御病菌,降低患病几率。

相当于一次体检。献血前要进行血压、脉搏、体温、血红蛋白水平测试以及血液传染病筛查等检查,献血后还会对血液标本进行严格的检验,筛查艾滋、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相当于一次健康检查。

献血前做什么准备

1.献血前不服药、不饮酒。

2.献血前一天保证充足睡眠,不做剧烈运动。

3.献血前两天保持清淡饮食。

4.如果曾经献过血,需确认两次献血间隔已满6个月。

献血要空腹吗

不用,献血不同于做生化检验项目。如果空腹献血可能导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甚至晕厥等。

献血后要注意什么

1.保护好静脉穿刺部位,24小时内不要被水浸润,不要被不洁物污染,不要在此部位搓揉。

2.个人活动要适度。献血后当天不进行体力劳动,不从事体育比赛、通宵娱乐等活动。

3.不要过量补充营养,可进食新鲜蔬果、豆制品、奶制品、鱼虾肉蛋等。

4.要摄入比平时更多的水分,不喝咖啡或酒。

5.不要待在过热的环境中。

献血后多久能恢复

人体造血系统有着强大的代偿功能,在献血后骨髓造血速度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献血后,血液内的水分和无机物在2小时内即可由组织液渗透入血管得到补充,血容量恢复正常;血浆中的蛋白质会在肝脏中加速合成,2~3日即可恢复;21~42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因此,符合我国法定的献血周期(捐献全血的间隔周期为 6个月, 而单采血小板的间隔周期为14日)进行献血,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

哪些人不能献血

1.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患者。

2.与上次献血时间间隔不足6个月的。

3.体重过轻或过重的。

4.月经期的妇女,分娩及哺乳期不满1年的妈妈。

5.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等。

(综合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毕节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