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0°的巴山脚下,10月的万源被层层金色染透,17万亩富硒水稻进入集中收获季。达州万源市黄钟镇的田间地头率先拉开丰收序幕——收割机轰鸣穿梭,农事比赛热闹开赛,硒米罐儿饭香气四溢,机械化作业声、村民欢笑声、饭菜飘香交织在一起,一场“庆丰收、品硒米”的乡土盛会,在金色稻田间生动上演。
走进黄钟镇的富硒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微风拂过,金色稻浪翻滚,满眼都是丰收的喜人景象。随着一阵悠扬的锣鼓声响起,多台收割机有序驶入田间,履带碾过田埂,稻穗被快速卷入机身,脱粒、清选一气呵成,现代农业的高效与便捷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一场精彩的“稻田阅兵式”。
“加油!再加把劲!”收割机作业的同时,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农事比赛同步开展。由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参赛队伍,手持镰刀走进稻田,割稻谷、肩扛谷子、徒手脱粒,动作娴熟又充满干劲。田间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汗水顺着选手们的脸颊滑落,却挡不住脸上的笑容。“这次割谷子虽然累,但特别开心!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丰收喜悦。”参赛选手刘波擦着汗说。
丰收的喜悦不仅在田间,更飘到了餐桌。稻田边的临时灶台前,工作人员用刚收割的富硒大米煮罐儿饭,柴火升腾的热气中,米香混合着硒元素特有的醇厚香气扑面而来。待罐儿饭焖熟,搭配上当地农家自制的腊肉、酸豆角、凉拌野菜,一口下去,米粒软糯香甜,回味悠长,让前来体验的游客赞不绝口。“我今天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富硒大米,口感好、香味浓,软硬也刚好,吃完还想再添一碗!”游客刘跃涛边吃边竖起大拇指。
这份丰收的背后,是天然富硒土壤与科学种植的“双重加持”。今年以来,万源市相关部门联合专家团队深入田间,一方面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农户掌握田间管理技巧;另一方面推广根施有机硒肥技术,有效提升稻米硒吸收率30%。经万源市富硒产品检验中心检测,今年已收割的富硒水稻硒含量每公斤达0.26~0.68毫克,完全符合天然富硒农产品标准。
“今年亩产比去年多了200多斤,能达到1000斤上下!”水稻种植大户王晓艳欣喜地说,“而且今年的米回甜味更浓,市场反响特别好,价格比普通大米高了一倍。现在稻子还没割完,已经收到不少订单,根本不愁卖!”
作为四川省唯一天然富硒区,万源市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正推动富硒水稻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下一步,我们会结合本地土壤、水质等环境条件,筛选更优质的水稻品种,加强种植全过程管理,总结实践数据形成地方标准。”万源市富硒产品检验中心副主任张燕介绍,该市还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扩展示范种植点,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强化产品监督检测,让“万源富硒米”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
目前,万源市富硒水稻收割工作正从黄钟镇向全市铺开,预计本月底可完成全部收割。金色的稻田里,丰收的乐章仍在继续,也为当地村民的增收路、乡村振兴的发展路,铺就了更坚实的底色。(陈纬 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