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6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一元模式”让丹棱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巨变


2011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了以“党政主导、村民自治、市场运作、三方监督”为核心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元模式”,走出了节俭、实用、可持续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路子,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使农村人居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近日,记者走进丹棱县,详细了解该县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元模式”后,农村人居环境发生的巨变。

调动干群积极性

乡村美化惹人羡

“我们实行村干部包片、社干部包社、保洁员和清运承包人包段、农户包户的生活垃圾治理承包制。”丹棱县杨场镇古井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国向记者介绍道,“如果被镇上通报或者被群众举报,村社干部、保洁员和清运承包人要交100200元的‘罚款’,我们叫‘连坐制’,这样能调动村社干部、保洁员和清运承包人的积极性。”

宋建国所说的通报,是杨场镇政府为了强化辖区各村对人居环境的重视,专门制定的一个“一元模式”奖惩制度,一个季度没被通报或者举报、村里获得“十佳村”称号等,可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奖罚并重让相关责任人工作更加积极了。

据了解,实施“一元模式”后,农户初分处理减量约50%,经过承包人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减量约30%,最后,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约20%,两次减量约80%,可为丹棱县节省70%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现在的古井村,每户家门口都摆放了垃圾分类桶,张贴了垃圾分类倡议书,院坝里修建了花台,应季的月季、三角梅开得灿烂,主干道沿线的58户农房外墙上画上了3D动漫画,以前村民爱扔垃圾的竹林,村里就地取材用竹根做成假山,栽上一些花草,打造成了颜值颇高的“竹林驿站”,“我们还将修建13个丹心亭,全部就地取材,融合传统农耕、垂钓、花草等元素,提升村庄风貌与文创品味,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宋建国充满信心地说道。

修建生态处理中心

垃圾变宝人人爱

让人羡慕的,还有杨场镇狮子村,这个依靠“不知火”、葡萄等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余元的乡村振兴试点村。在今年“不知火”采摘销售旺季,狮子村却鲜少看到果皮垃圾。

“请大家通知本社村民,采摘下来的坏果子要放入沼气池或者树下掩埋,水果袋套自己要清理干净,垃圾入池。” 今年桔橙销售初期,狮子村党支部书记邓树华就在村社干部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每年桔橙、葡萄销售季,他都会通过微信、党群集中活动日等发出垃圾分类倡议,虽然村民们已经熟烂于心,但他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要让大家都有这个意识”。

狮子村是丹棱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就地资源化利用的示范村。丹棱县投入200万元,在这里建起了首个“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中心”,周边区域运来的餐厨、果类等可腐烂垃圾(有机垃圾),经过破碎脱水、油水分离、控温加菌、发酵等工序,制成有机肥,用于农田菜地施肥。油水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将由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将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解决了我们外运垃圾成本过高、费时费力的难题。处理中心主要处理可腐烂垃圾,也能促使村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垃圾分类,方便进行有机处理。”邓树华告诉记者。据介绍,在丹棱县布局5个这样的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中心,就能够将全县的烂水果、烂菜叶、废果皮以及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有机处理,实现全部就地资源化处理利用。

(张艺达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