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巴中市南江县校园里,曾经熟悉的课堂正悄然发生改变,教师化身“科技达人”,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学生在AI的辅助下,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传统课堂焕发出新活力,学习也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哇,太神奇了,课本上的昆虫居然飞出来了!”“你看,昆虫的翅膀纹路都看得见,触角也十分清晰。”在沙河镇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教师何彦君借助3D技术“复活”了昆虫,课堂气氛瞬间沸腾。学生们充满了好奇,惊叹声接连不断。
作为南江县首批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校之一,沙河镇小学现阶段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甚至全体教师利用AI为教育教学赋能,让山区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在下两中学,学生组装的机器人按照预设程序启动后,不仅能完成稳定360度高速旋转、流畅侧空翻,还能精准识别模拟障碍并依编程路径避障。大家齐声高呼:“动起来了!我们搭的机器人动起来了!”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两中学早已将此作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注重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还结合学科和学生发展特点,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科学类、综合实践、劳动等多学科融合。
目前,南江县共有6所市级试点校和20所县级试点校形成了“基础编程+AI应用+校本特色”的“三维课程”框架,按学段分层实施,1~2年级开设启蒙体验课,3~9年级开设基础实践课,高中阶段推进项目化学习与创新应用,实现小初高贯通培养。
不仅如此,该县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成立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围绕“智能学习”主题开发课程包,形成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并在市级教研活动中推广典型案例;注重应用案例总结,红光小学、南江中学等7所学校撰写案例19件,入选省级案例7件、市级案例19件。
在南江中学,教师将学生作业、试卷上传至人工智能平台,学生作业情况、知识体系构建情况等一目了然。“AI作业批改系统,实现了个性化错题分析,显著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率。”教师肖燕说。
AI工具赋能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不只南江中学,红塔小学利用希沃智能助手优化备课、授课流程,“哺乳动物AI融合课例”入选教育部精品课案例。截至目前,南江县20所试点校、6000余名学生还围绕AI城市奇兵、AI未来社区、AI星际探索等主题设计实践项目,学生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
在师资培养上,南江县各名师工作室也使用巴中市智慧教育平台智能研修工具,组织工作室成员、学员和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累计上传教研成果资料20余份;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成长”“AIGC赋能应用与实践”等专题研讨活动20余场次,覆盖各中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务)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各工作室领衔人等2000余人次。
此外,该县还积极培育数字化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普及培训+专项研修+名师培养”成长通道,采用“集中培训+驻校培训+线上培训”的方式,积极培养师资。截至目前,已开展线上培训200余次,举办驻校培训90余场、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集中培训(优必选)2场,覆盖教师136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创新试验区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南江县教育科技局副局长何川表示。(刘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