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菜市场就成了瓜类蔬菜的天下:脆生生的黄瓜、清甜的西葫芦、爽口的丝瓜,还有带着独特风味的苦瓜……
很多人认为“苦味能去火”,即便吃到苦味的瓜也不会在意。但事实上,除苦瓜外,其他葫芦科瓜类,如丝瓜、瓠(hù)瓜、黄瓜、冬瓜、甜瓜、西瓜等,一旦有明显苦味,就可能“有毒”,需停止食用。因生活中误食苦味瓠瓜而导致中毒的事件较常见,今天给大家重点讲一下瓠瓜。
瓠瓜是什么瓜?
瓠瓜又称瓠子、葫芦、蒲瓜、扁蒲、夜开花,属葫芦科葫芦属,原产于印度和非洲,现是我国主要瓜类蔬菜之一,也可作为蔬菜嫁接的砧木使用。其果实形态多样,有长棒形、长筒形、短筒形、扁圆形或束腰形。嫩瓜果皮淡绿,果肉白色柔嫩,以食用嫩瓜为主;成熟后质地变硬,不适合食用,多用于制作容器或饰品(如盛水的葫芦瓢、乐器、酒器或玩具)。
瓠瓜含水量高,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其含水量达95.3%,与黄瓜相近,热量仅16千卡/100克,是典型的“低卡蔬菜”,在夏秋季餐桌上十分常见,清炒、做汤皆清爽可口。
瓠瓜为什么会有毒?
正常嫩瓠瓜口感清甜,但在特殊情况下会产生毒性。如:作为嫁接砧木使用的瓠瓜本身味苦不可食用;种植过程中若与携带苦味基因的品种发生天然杂交,导致后代基因变异;生长过程中遭遇异常气温、光照、土壤条件;结瓜期瓜藤受损(如被踩踏)等情况,均可能诱发瓠瓜产生葫芦素,导致味道变苦。
葫芦素是一种高度氧化的葫芦烷型四环三萜类物质,其中葫芦素B和葫芦素D是导致瓠瓜发苦及中毒的主要成分,毒性极强。
更关键的是,葫芦素耐高温,日常炖、煮、蒸等烹饪方式无法破坏其结构,且漂洗、加盐等处理也无法去除毒素。
吃了瓠瓜,有这些症状马上去医院
葫芦素中毒潜伏期为10分钟至2小时,一般症状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昏、头痛,部分进食 3~4 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偶有手脚发麻、脉缓、浑身无力等症状。中毒严重一点会有强烈的催吐和肠道刺激作用,损伤消化道,也会导致急性肝损伤。
轻度症状:口干、头晕、恶心、乏力。
重度症状:剧烈呕吐、腹痛腹泻、脱水、便血,甚至晕厥,严重时可损伤消化道、引发急性肝损伤。
一旦怀疑中毒,请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需向医生说明食用过瓠瓜,避免被误诊为普通肠胃炎。
如何安全放心食用瓠瓜?
烧制前必做“苦味测试”:切开瓠瓜后,用舌尖轻舔瓜肉,若尝到苦味,需立即将整根瓠瓜丢弃,并彻底漱口,切勿食用。
厨具彻底清洗:若不慎切到苦瓠瓜,接触过的菜刀、砧板、锅具等必须反复冲洗干净,避免毒素残留。
警惕其他葫芦科蔬菜:丝瓜、冬瓜、黄瓜等葫芦科蔬菜若出现异常苦味,同样可能含有毒素,需避免食用。
(综合自科普中国、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