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5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福瓦路通车了

 陈文仲

25,朋友在微信群里高兴地告诉大家说:“福瓦路今天通车了!”福瓦路是成(成都)自(自贡)泸(泸州)赤(赤水)高速公路的基础配套工程。建成通车后,我老家泸州市泸县瓦子场便顺利连接上了高速公路。老家是标准的丘陵地貌,过去道路交通的落后状况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来说有着深刻的体会,福瓦路建成通车的消息一传来,我竟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一个小小的乡场还居然直接通了高速公路,真是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何谓直接通了高速路?就是高速公路正好在瓦子场开了一个出口!有了这个出口,老家人要进城到泸州市仅要半个小时,这在过去是一件多么不可想象的事情啊。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瓦子场去一趟泸州城,要步行100里东大路。何谓东大路?因泸州城在长江边上,一江春水向东流嘛,因而进城的路名曰东大路。东大路是什么模样?年龄稍大点的人都知道,是通过适当规划农田田坎、土坡路段后,稍加修整铺上就地取材的石板修成的。可这些东大路不稳定,又往往年久失修,路上所铺石板变得稀稀落落,东一块西一块不能连接,有的甚至是整个路段都没有了石板,变成了十足的田坎路。晴天还好说,如遇雨天,行人就要在穿上草鞋的脚上再套上一个铁打的脚马,以防滑倒摔跤。

后来即使泸隆公路通车,老家人要进城到泸州,还是要走40里田坎路到得胜场或是福集场乘汽车。交通虽然得到了一定改善,进城还是十分麻烦。

那日,我们从成都返乡下高速路,在瓦子场口收费站旁边下了车,我硬是趴在地上亲吻了高速公路路面,以表达我感恩这个时代为人民造福的心情!你们看哪,从成都出发到瓦子场,仅用了3个小时就到了。六七十年代回趟老家,单单乘坐火车到隆昌站,就要花上68小时。到了隆昌,还要换乘1个多小时的汽车到福集场,到了福集场后,都还要走40里的田坎路才能到家。相信经历过回家的苦楚的人,都会明白如今生活的便利,都能切实体会我的激动之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58年,11岁的我听说瓦子场要修马路了,路能一直通到福集场。街上的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地在大街上高喊:“我们瓦子场很快就要通汽车了!”整个家乡的人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们这些小伙伴们天天放了学就去看修马路,常常站在场口上盼啊盼,盼望着早点能够看到汽车从王边那垇口上开过来。结果是修修停停,停停修修,后来甚至把修好的马路又挖了重新种上了庄稼。那时候我失望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古稀之年回忆往事,一切仿若昨日。还记得1967年暑假,我从阿坝州米亚罗森工校回家,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到了隆昌火车站,已是凌晨三点钟了,只好住在了火车站旅行社。昏昏沉沉睡到了早晨起床,感到头晕脑胀、四肢无力,当即我明白这是中暑了。于是,我咬紧牙关高一脚矮一脚地步行2公里赶到隆昌汽车站,找到了汽车站常见到的那位麻脸女服务员,求她给我一些解暑药。服务员二话没说就拿来了药物,随手倒了一杯温开水放在我手上让我服下,还满脸挂着担心。吃药半小时后,我的病情慢慢好转,当我抬头用感激的目光再次看到那个一直在忙忙碌碌地麻脸女服务员时,突然间发觉她那张麻脸变得怎么不那么刺眼了,还显得十分亲切,她笑起来时那两排雪白的牙齿更是美极了。

当天中午,在隆昌汽车站乘坐的汽车才到达了泸县福集场。骄阳似火,热浪赴面,要想回家,前面还有40里的田坎路在等着我哩!盛夏的中午时分室外温度很高,路上行人稀少。我孤单一人,顶着烈日,迎着热浪,不停地往前走。走了一弯又一弯,翻过一垇又一垇,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尽头。长时间急步行走,足踝阵阵疼痛难忍。加之烈日当空,被烘烤的地气往上冲,整个人已是汗流浃背,又累、又饿、又渴,体力消耗已到达极限。但无论如何,也得要咬紧牙关熬着继续往前走……那时的记忆,如一步步的脚印深刻因在脑海深处。经历了那样的“难”,对今日的“幸”,我岂能不拍手称快,岂能不亲吻这坚实的水泥路来抒发自己满腔的欢喜。

回家的这条路,从1958年的修而不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勉强修成的狭窄小道,到近日福瓦高速路的建成通车……这一切怎么不使我这个曾经吃尽了交通不便苦头的人感慨万千呢?美好的发展恍若梦一场,却又扎扎实实在我脚下,坚实又坚韧,让人倍感激动,倍觉欢欣。激动于这大气而动人心魄的高速公路,欢欣于我们高速发展的伟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