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兴文苗医药文化展示馆。
位于四川省南部山区的宜宾市兴文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药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显示,兴文县野生药材品种达500种以上,且全县现有十万余亩的苗药种植基地,还打造了苗医药科普场馆和研究所。
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来到兴文县,实地探访了集苗医药研究和科普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兴文苗医药文化展示馆,通过馆内陈设的一物一景,“访”千年苗医,“寻”万年苗药。
采摘苗药啊崩灿(金银花 )。
展示+体验 “追本溯源”苗医药文化史
“中国·兴文苗医药文化展示馆(以下简称“展示馆”)是四川最大的苗医药单体项目体验馆,占地10亩,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设置有苗医药文化体验区、康养体验区和研学体验区等区域……”一进展示馆的大门,讲解员就热情地向探班员介绍馆内的基本情况。环顾四周,目之所及处是大型LED屏、3D激光投影仪等设备,中药材植物标本、浮雕、墙画等精致展品,“我们主要通过这些设备和展品,以及诊疗体验项目,向公众科普苗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苗医药基础理论、苗医药非遗文化知识等。尤其是展示的古老医书、制药工具、独特的制药方法、神奇的草药配方……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讲解员说。
具体而言,展示馆一楼、二楼共设置12个展厅,展示了300余种苗药和各种制药工具、制药方法、草药配方等;三楼、四楼为游客康养体验区,开设了苗式推拿、按摩、苗药泥灸、药风雾疗、苗药祛痘等项目;五楼为药膳餐厅,开展四季养生餐饮配置;六楼为苗药实验室,设有测试试验区、加工制作区,开展药材识别、实验室显微镜检测等研学体验项目。
令探班员记忆深刻的要数一楼的苗父大厅,其内展示着一尊高大的古铜色雕塑,“这是‘苗父’的雕像。在这里,‘苗父’不是指具体的某个人,它是上古时代苗族先民对医生的统称。从‘苗父’开始就有了使用植物作为药材为人们治病的例子,开创了以实物当药材的苗医先河。”讲解员手指雕像介绍道。走近细看,探班员发现在雕塑后的墙面上刻有浮雕,绘制了蚩尤传神药、神农尝百草、“苗父”除病解疾的内容,讲述了苗族医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故事。“在那时,苗医药与中医药一样,都只是一个氏族部落的医药。区别在于后来中医药兼收并蓄,吸纳各部族的医药文化而不断发展壮大,苗医药因后来的苗族人几次大迁徙而自成一体。”
历经数万年的积累,苗医药已形成“苗医生成学说(能量、物质、结构基础理论)”“五基成物学说”“三界学说”“四大经脉学说”“毒乱致病论”等独特而丰富的理论文化体系,成为苗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璀璨烙印。“在兴文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00余项,其中苗医药就占了20项。”讲解员自豪地向探班员介绍道。
苗药标本展区。
苗医诊病场景。
传承发展厅。
走出去+请进来 让苗医药文化代代相传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承苗医药文化?这是一个时代命题。
不过,展示馆自有它的破解之法: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各类宣传活动,让社会大众沉浸式感受苗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扩大苗医药的社会影响力。
据讲解员介绍,今年6~7月,展示馆结合兴文县苗医药发展实际,开展了系列苗医药文化主题宣教活动,线上线下覆盖3000余人次。如各大高校学生到展示馆开展研学游、苗医药文化进校园、下乡进村开展苗医药宣讲和义诊活动,在保障当地百姓健康的同时,宣传苗医药文化。与此同时,展示馆工作人员还到成都、北京、贵阳等地参加科普论坛,编辑《中医药小常识》《苗医药特色疗法》等书籍向社会发放,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中国创新创翼大赛”等科普活动,科普苗医药知识。
当然,加强苗医药知识培训也是重要的“一步棋”。
近三年,展示馆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苗药舒筋散药罐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苗药白玉膏外敷疗法、苗药清毒膏泥灸法治疗足跟痛等诊疗技术培训,每年开展医务人员培训2次以上,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00余人次;在县域内设置石林景区苗王宫展厅、石海卫生站苗医药体验馆、兴文县博物馆展览厅、苗医药研究所展厅等多个展厅,对外科普苗医药知识,每年科普5万人次以上。
提到苗医药,大家不禁会想到“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几个字。虽只有短短八个字,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却很难一文论之。不妨找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到兴文县,以所见所闻所感,追溯苗族本源、体验苗医药文化。
微课堂
苗医是指运用苗医药基础理论、方法、技巧开展诊疗工作的人员,在疾病分类和命名上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和独立的理论体系。
苗药是指在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等地区种植、生长的动植物及矿物药材,如平伐重楼、朱砂藤、女儿红叶、面根膝等。
苗医用药的特色主要是外用居多,生药效果佳,治疗方式约70%外用、30%内服,在治疗风湿关节、骨伤骨病、跌打损伤、皮肤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
(图片由中国·兴文苗医药文化展示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