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7 期 / 第5版:科教兴川
“三全育人”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漫谈

■ 邹玉蓉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所有教育活动都应遵循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构建具有育人特征的语文课堂,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强化课堂上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德育教学的熏陶,以此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

关注课堂

构建小学语文课程育人体系

当前,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在跨学科任务群驱动下,立足单元主题,实现“三全育人”的理念更加明确。

深挖教学内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经典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素材。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花生阐释人生道理的意图。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新的部编版教材进行了很好的归类,每个单元的主题都非常鲜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将“三全育人”的德育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

课前研读单元文化元素。例如在教学《军神》一文时,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及学段目标,充分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素材,将教材中所蕴含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理透,以实现全方位育人。

课中融入文化元素。教学时,教师在叙述完课文内容后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刘伯承是谁?”这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说刘伯承是一位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杰出军事韬略和深厚文化涵养的军队将领。那么老师接着提问:“如果在你的身上割开一个伤口疼不疼,能不能忍受?”,学生通常会回答说疼,不能忍受,但也有的学生会回答说虽然疼但是能忍受;教师继续引出德育教学的主题,“刘伯承元帅为什么能够忍着这么强烈的伤痛而仍然选择当一名军人?”,这样着眼于背景、人物、文章中的核心问题、课后习题进行探讨,得到为解救全中国遭受苦难的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军的结果,进而教导学生发奋学习,争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进而实现“以文化人”的全过程育人目标。

课后内化文化元素。教师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将课内外学到的知识与革命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创设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旁见侧出地挖掘革命人物的崇高精神,润物无声地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升华。

精心设计

发挥语文作业育人效能

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更是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语文学习与德育教学相辅相成,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其思想水平。

语文教师应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语文生活化。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与德育教学有关的诸多教学内容,例如颂扬革命先烈的《狼牙山五壮士》,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等课文,都具有启发学生爱国思想的德育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掘教材中具备德育教学要素的课文内容,将课后作业与德育教学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三全育人”理念渗透教育,提升学生思想品格素养。

将语文课后作业融入班会课。例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章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在理解了无数革命先辈的付出才换来祖国的美好生活后,引导大家努力学习,回报先辈。随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寻找抗日英雄事迹,并在班会课上进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将语文课后作业渗入实践活动。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在学校中捡拾垃圾,或参与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将课外活动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以实现德育与语文的有效渗透。

拓宽语文课后阅读的广泛性。教师应注重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在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指向就是更好的指向。如教学《摔跤》一文后可给学生推荐《小兵张嘎》这本书,学习《从军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诗后,可以给学生推荐更多的爱国主义题材诗词,或让学生自行搜集爱国主义诗词进行背诵,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知识,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

巧用载体

丰富语文课程育人方式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即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座位上不停地记,但是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和互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也常被忽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还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德育知识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教师可以搜索故宫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听着解说、看着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便在不知不觉间陶醉在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景观中,这样既可以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巴中市巴州区第一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