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德阳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的鱼塘,水波荡漾间满是丰收的气息。曾经无人问津、杂草丛生的“烂泥沟”,如今鱼跃人欢;过去负债累累的村庄,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万元,村民不仅能分红,还享受到道路拓宽、环境美化的实惠。而建设村的蜕变,正是党建引领下唤醒沉睡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以前就是片‘烂泥沟’,人都没法走,谁能想到现在能养鱼分红!”村民刘谋安望着满塘肥鱼难掩喜悦地说。
几年前,建设村霸王沟片区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成了废弃的“烂泥沟”,甚至成了村民倾倒垃圾的死角。转机始于2019年,村“两委”班子牵头梳理村内闲置资源,盯上了这片“烂泥沟”。最初尝试复垦种粮,却因地形限制收效甚微。经过多次实地研判,村里决定“改田为塘”,一口气建成4个鱼塘。“鱼塘建成后先是对外出租,每年4万元租金全部分给村民。后来我们自己扩大养殖规模,效益一年比一年好。”驻村工作队队员朱洪民介绍。
今年开捕季,尽管气温骤降,鱼塘边依旧热闹非凡。村民冒雨提桶扛网,捕获的鲜鱼很快被抢购一空。“养了3年,该卖的卖、剩下的收益大家一起分,安逸得很!”刘谋安的话里尽是满足。
鱼塘的成功只是建设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地处成德交界地带的建设村是彭什川芎产业园核心区,虽有区位和资源优势,一度却因产业单一陷入负债困境。近年来,村里以党建为引领,围绕“盘活资源、延伸链条”做文章,走出了一条多元发展之路。
该村以川芎种植为基础,配套建成烘干房、仓储冷链设施,同时流转村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开发餐厅、民宿等业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又把更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通往田间的沟渠得到修缮,硬化水泥道路拓宽延伸,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路好走了、环境美了,出门方便得很!” 村民杨泽行说。
眼下,借着农文旅融合的东风,村里又开始规划新的产业蓝图:在6组打造面向青少年的军事教育基地;在干河子区域修建戏水、露营休闲基地,吸引城市游客……朱洪民表示,下一步该村将继续丰富业态,真正让“烂泥沟”变成“金窝窝”。(曾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