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4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当军营“绿”遇上贝母“白”
退役军人罗绒达瓦返乡创业带领群众共致富


贝母基地

村民在贝母基地务工

技术人员清除贝母旁的杂草

罗绒达瓦(左)和技术人员讨论贝母生长情况

“达瓦,每次都麻烦你帮我们拉东西到山里面来,我们都不好意思了,这次你无论如何都要把钱收下。”近日,甘孜州得荣县太阳谷镇浪中村党支部书记根嘎将村感激地对退役军人罗绒达瓦说道。

“能够帮大家搬运日常生活用品,我感觉非常开心。”罗绒达瓦说:“虽然我已经退伍了,但在部队时学习到的优良传统不能忘记,回到家乡,为家乡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件光荣且有意义的事情,您就不要客气了。”

据了解,罗绒达瓦不仅乐于助人,还通过返乡创业种植贝母,让家乡摞荒的土地重焕生机,也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近日,笔者走进浪中村,了解了罗绒达瓦种植贝母带领家乡百姓在家门口致富增收的故事。

刚走进浪中村,笔者就看到罗绒达瓦正和技术人员朱文章一起,认真观察贝母的生长情况。

“浪中村海拔3000余米,夏无酷热、生态良好,特别适合贝母的生长,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种植贝母的市场前景一定会非常好。”谈起种植贝母的初衷,罗绒达瓦坦言,要追溯至2018年底,此时他已经当兵20年,转业回乡后,成为一名基层干部,2019年,他无意间了解到浪中村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种植贝母这样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植物,便开始主动学习贝母的种植知识和管理技术,同时特邀专家团队到浪中村进行实地考察指导。

“我们当兵的人一旦认准某件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解决,并且干出成果来。”得到专家对浪中村适合发展贝母产业的肯定后,罗绒达瓦立即着手贝母种植基地的建设工作,但由于浪中村地理位置偏远、道路不通畅以及海拔高、温差大等问题,导致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罗绒达瓦本着军人再苦再累绝不退却、再险再难绝不畏惧、再好再强决不止步的顽强精神,完成了种植基地的建设工作,还在去年10月播种下基地的第一批贝母苗。

在罗绒达瓦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贝母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片绿茵茵的贝母苗长势喜人。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冷凉的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在当地,人们用‘一年针、两年叶、三年茎、四年花’来形容贝母的生长过程。”朱文章一边清除贝母旁生长的杂草,一边告诉笔者:“我们这个基地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种植贝母,现在这棚里种植的是三年生的贝母,在这类贝母的日常管护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一旦失误,就会导致贝母腐烂,因此种植贝母的大棚内要保证温度不超过25℃、不低于15℃;灌溉时,湿度需要控制在50%左右,否则会损害贝母鳞茎。”

介绍完毕后,朱文章拿出手机,使用水肥一体化APP给大棚里的作物进行喷灌。“现在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进行喷灌,非常方便快捷,只需要在泵里按照一定比例兑入肥料,然后让肥料顺着管子流到棚里,就可以进行精准的施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也可以避免浪费水和肥料。”

今年9月,基地还将引进药光互补项目,在抬高的光伏支架下方种植中藏药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上层用于光伏发电,下层用于发展高标准规模化中藏药种植,以此更好地满足大棚用电的需要。

“自2020年建设贝母种植基地以来,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每户村民每年增收至少4000~5000元。现在,村民家中的男性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女性劳动力完成自家田地的耕作后,就前往基地务工赚钱,每天可赚取务工费120元。”根嘎将村说道,今年8月,基地将进行二期扩建,届时将组织当地老百姓成立劳务团队,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