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0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纳溪区“授人以渔”脱贫攻坚完美收官

指导脱贫户制作少数民族服装

“如果不是纳溪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的同志牵线搭桥,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桂花村脱贫户柳冬梅从就职公司领到3000余元的工资后感激地说。

近年来,纳溪区紧紧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发展思路,以创业创新为引领,以农村贫困劳动者为主要对象,以培训为基础,以转移就业为核心,大力开展农村贫困劳动者技能培训,推动扶贫工作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贫困劳动者脱贫奔康的步伐迈得更加扎实稳健。

村民在纳溪竹韵贸易公司加工车间制作竹工艺品

贫困劳动者在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上填写个人信息

创业引领

提速脱贫攻坚

30多家企业,600多个岗位等你来!”日前,纳溪区企业每周一次的最新用工信息又在纳溪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的网络平台上发布出来。

“用工信息至少每周更新一次,求职信息也会及时发布。”纳溪区就业服务管理局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张关华说,现在,真正做到了贫困群众求职与企业用工同平台、无缝隙对接。

近年来,纳溪区把推动创新创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实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助力脱贫。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纳溪区新增各类经济实体1万余户,带动就业3万余人,开展SYB创业培训和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培训3000余人,开展技能培训9000余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400余万元,实现成功创业16000余人,创业带动就业1.5万余人;已创建泸州市首个返乡人员创业孵化园,建成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2个,市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1个,市级创新创业孵化园1个。201710月,纳溪区被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十部委联合发文列为全国“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201912月,纳溪区获评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工作先进区。

精准滴灌

提升群众就业能力

“砖墙黛瓦,独立厨卫,窗明几净。”这两年,纳溪区大渡口镇脱贫户李小贵见证了家乡发生的蝶变。“光搬进新房子还不行,还要思考如何让群众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纳溪区大渡口镇凤凰湖村党支部书记邓国仲说出了心里话。

转移就业,是增加贫困劳动者收入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如何让贫困劳动者与企业顺利对接,是摆在纳溪区就业服务管理局面前的一道考题。

2016年起,为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纳溪区每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信息逐一普查,对当前的8129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建立就业信息台账,为他们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扶持等就业服务,让6300余名贫困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技能培训量身订制,培训后就业门路大大拓宽了。”据纳溪区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今年,纳溪区已举办返乡创业、家政服务、电工焊工、中式烹调、种植养殖等各类职业培训班50余期。

“在竹韵公司上班不仅月收入3000多元,还能学到竹编技术。”3年前,在外打工的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脱贫户黄学芬,通过专场招聘会在竹韵公司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如今,她从打杂工晋升为机械操作工,成长为公司的骨干。

“我们公司共计有20多名贫困劳动者在生产一线务工,月均计件工资3000元左右。”竹韵公司总经理周蓉说。

今年,面对疫情的冲击,纳溪区精心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1场次,为6000余名参与招聘的各类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为数字经济产业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输送人员4000余人。

公益岗位

让脱贫户每月领工资

家住纳溪区丰乐镇马村村9组的廖国平家因病致贫,屋漏偏逢连夜雨,其父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儿子也因此无法外出务工,家里仅靠几亩薄田勉强度日。

“廖国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20197月,马村村党支部书记张琳快步走进廖国平家中。“村里设了保洁公益性岗位,你们家住在公路边,安排你儿媳妇清扫公路怎么样?”

“行啊!你看她也能干活,困在家里多憋屈。”廖国平爽快地答应了。现在,靠公益性岗位每年有1万余元的稳定增收,加上低保和种植养殖收入,廖国平一家成功脱贫,且巩固成效明显。

“脱贫户的收入状况是我们的关注焦点,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对象。”纳溪区丰乐镇党委书记易祖奇说,开发公益性岗位,让无法外出务工或缺乏就业机会的劳动力有了稳定收入,为他们树立了勤劳致富的信心。

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因缺技术返贫现象发生,纳溪区针对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技能培训、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就业困难的脱贫户,通过实施财政兜底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安置贫困劳动者。

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纳溪区已开发保绿保洁、护林防火、河道治理和文明劝导等公益性岗位共1000余个,先后安置贫困家庭劳动者、残疾人员、低保家庭成员等就业援助对象1300余人次,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3000余万元,有力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王超明 曾运吉 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