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7 期 / 第6版:理论研讨
基层科协组织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聚集之地、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之地、科协组织的服务之地,全国有70%以上的科技工作者在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科协组织与民营经济联系不亲不紧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中央党的群团工作部署,要加强科协组织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探索基层科协组织服务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科协组织的特点及现状

目前科协组织体系具有纵横相联、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特别是在科技人才和学术上具有比较权威的地位和作用。科协向来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称谓,在高端人才中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我们也确实看到,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还很薄弱,群众性科技组织的特点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对科协不是很了解和清楚,对专业学术性的基层科协组织的了解也就更少了。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核心功能没能发挥好有较大的关系。

科协组织服务民营经济的思路

探索基层科协组织如何服务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是新时期科协如何发挥新职能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成都市科协作为基层科协组织,按照《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总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成都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从体制和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一套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体系,被中国科协称之为 “成都模式”,并在全国科协系统推广,为基层科协组织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科协组织服务民营经济的对策

成都科协服务民营经济的主要做法。针对民营企业发展周期,以园区科协、学会服务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运用新机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类科协组织为民营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从而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三大服务平台:在园区建科协组织,服务初创孵化期民营企业;建立学会服务站,服务转型升级型民营企业;在企业建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高端引领性民营企业。

成都科协服务民营经济取得的成效。园区科协“成都模式”被中国科协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市20个行政区(市)县均已建立园区科协,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市)县工业园区全覆盖。同时,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实体经济,通过在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在园区建立学会服务站的方式,为企业直接引才引智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有效引导了高端人才、行业前沿科技向企业集聚。另外,借力院士专家,推动传统企业成功转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成都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