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2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从“呼声上达”到“幸福落地”
万源市“民声直达”打造善治新范式

从暴雨中的危房求助到建设垃圾池的期盼,从坑洼道路硬化维修到矛盾纠纷化解……近年来,达州万源市民声直达民生诉求响应平台,这座用98.6%的办结率铸就的连心桥,跑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加速度,96.2%的满意率背后,更折射出群众诉求从办结办好的质变。

这项浸润着民生温度的创新举措,确保了群众的声音上得来、诉求办得实、服务落得细,推动基层治理向主动作为转型,成为万源市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全渠道感知

织密民意收集网络

在万源市沙滩镇谢家坝社区肖家坝组王家坪,一座为13户居民修建的垃圾池在今年121日落成投用。以前扔个垃圾差不多要走10分钟,我们周围几家人三四天才集中扔一次垃圾,现在好了,出门就有垃圾池。王家坪居民龙正敏笑着说。

收到民声直达平台转交的群众诉求后,我们立即组织开展了一条板凳话民情活动,以便征集群众的相关意见,选定新垃圾池的位置。谢家坝社区党支部书记陈雨婷介绍,社区还安排了垃圾清运车辆定期前来清运垃圾。

另一边的大沙镇月台村玖槐坝组,同样也有15户村民的生活通过民声直达平台带来微改变,切实提升了居住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这15户村民回家的必经之路上,一处坑洼不平的弯道曾让大家叫苦不迭,多处凸出地面的石块严重阻碍了车辆通行,影响了大家的正常生产生活。

没有硬化道路之前,路中间有几个坑凼,越野车上去都要刮底盘,轿车根本就不敢去。居民张凤兵回忆道。当村民拨通民声直达平台电话后,短短几天时间,长13米、宽3.5米、厚0.2米的水泥路取代了原来的破损道,15户村民的最后一公里入户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一个个民声直达平台带来的改变,是万源市构建的线上+线下+干群连心立体化诉求通道的精准发力。线上,民声直达专线电话、微信账号支持文字、语音、图片多形式即时提交诉求;线下,28万户家庭持有的干群连心卡,将万源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等干部的联系方式送到基层。

为保障诉求高效流转,万源市还成立了民声直达办公室,构建了“1+3+N”责任体系,专职负责诉求分类、转办、督办和回访,形成了收集交办反馈全链条服务,同步建立的日调度、周会商、月考评机制,也推动群众诉求得到了实质性解决。

全流程响应

重塑服务效能标杆

去年1120日,万源市长坝镇白燕溪村70岁村民王维容反映其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希望政府帮助解决。今年313日,当笔者来到王维容家中时,她指着全面改造后的屋顶,笑意盈盈地说起了家里的改变。

上次进行维护还是在2017年。王维容介绍,当时长坝镇对其住房实施了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有效提升了其居住条件。但由于只有她和老伴常年在家,而老伴年龄较大,后期下雨天屋顶漏雨,也无力对住房进行维护。

去年11月,一场大雨过后,实在没有办法的王维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贴在家门口的热线电话,反映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由于不认识字,当时她甚至不清楚这通电话会打给谁。

民声直达平台将王维容的求助信息转到乡镇后,镇、村两级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入户核查情况,确认问题属实后迅速启动整改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对房屋屋顶进行修缮。仅用时5天,屋顶改造就全面结束,及时解决了王维容及其老伴的住房难题。

万源市民声直达平台将群众诉求细化为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咨询投诉、建言献策4大类16个子项,建立村级直办、镇级承办、市级攻坚三级责任体系,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分流转办。复杂问题由市级专班牵头攻坚,形成简单问题属地办、复杂问题协同办的治理格局。

同时,推行“1个工作日内交办、咨询类3天办结、投诉类5天办结快速反应机制,特殊问题最长延期不超过10天,疑难事项须向群众解释并报备。建立收集交办整改反馈销号全流程电子台账,实时追踪在办事项的处置状态,实现问题分流去向、责任人员、处理进度一屏统览

您好,请问您在33日反映的向前广场小区公共通道被商户占用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今年以来,对前一日各乡镇、部门上报的已办结事项,民声直达平台从之前的随机回访转为全覆盖回访,并且必须在当日完成,进一步完善了群众评价问题溯源责任倒查质量管控链条。

现在,民声直达这座连心桥不仅传递着民生冷暖,还在秦巴山区探索出了一条民声所向,服务必达的可复制、可持续的县域善治道路。(冯津榕)